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四十余年,坚守南京路为民服务 “饭搭子”多了,社区食堂更“香”了 懂得你的难  付出我的爱
第3版:要闻 2023-11-28

懂得你的难 付出我的爱

上海独臂老人十多年坚持帮助弱势群体

杨其根在参加公益咨询活动

如果不经意间发现身边的老人一只手是假肢,你会不会把他当成弱者?

可就是这位老人,成功创业后,热心帮助弱势群体,坚持帮助残疾人家庭,帮助云南大山里的孩子,公益事业一做就是十多年,而且“做啥像啥”。

这位可敬的独臂老人叫杨其根,在受助者眼里,“杨爷爷”有情有义。

事故中失去左前臂

1975年,杨其根27岁,某天他在操作机械设备时不慎失去了左前肢。“被送到第六人民医院,手术做了五六个小时,但医生最后说接不回去。”从出事到手术,杨其根没掉过眼泪。但被推出手术室见到家人的那一刻,他泪如雨下。“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孩子才一岁。”忆起当年,杨其根仍然眼角湿润,“那个时候我不愿意出门,总是用右臂抱住左臂,不让人看到空荡荡的袖管。”

在家人的开导和帮助下,杨其根不久重新振作起来。2000年,他下海成立了上海昱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通过4年打拼,公司扭亏为盈。2007年底,他又成立昱隆步道石制品有限公司。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昱隆的景观步道石成为建材供应商之一,铺进了世博场馆。杨其根本人也获得了“上海市扶贫攻坚先进个人”“上海市自强模范”等荣誉。

残疾人的苦,我懂

杨其根做过莘庄镇人大代表。他说自己是个“做啥像啥的人”,做人大代表就要为老百姓做事。他开始走访残疾人家庭,“我自己是残疾人,特别关心残疾人,我知道他们的苦。”

有次走访中,一对残疾人夫妇告诉杨其根:“现在家里都挺好,就是孩子功课没人辅导。”他发现,这样的担忧,在其他残疾人家庭中也不少。2013年,一个专门为社区残疾人、困难家庭子女提供义务辅导的兴家“莘”学堂诞生了。2016年底,他又将兴家“莘”学堂的模式复制到浦江镇永丰村,让残疾人子女和贫困家庭孩子能在学习上获得辅导和帮助。

“每个周六,我们派车到交大接上大学生志愿者,把这些‘小老师’送到浦江课堂;到华师大接上另一批志愿者,把‘小老师’送到莘庄课堂。这些年一直这样做,从未间断。”上海昱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窦霞说,大学生志愿者给孩子们提供“一对一”课业辅导。除了上海交大、华师大的大学生志愿者,还邀请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建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提供美术和英语口语辅导。每年寒暑假还组织“走向社会”拓展活动。

10年坚持下来,已经有200多名大学生参与这项公益活动,受助家庭超过100个。受助的孩子中,有考入莘庄中学重点班的、有考入上海海洋大学的、有考入上海中学的,还有人得了全国比赛大奖……有的孩子考上大学后,也成了“莘”学堂的志愿者。

结对扶贫,“授人以渔”

2017年开始,闵行区和云南省保山市结对。2018年5月,在闵行区援滇干部的牵线下,上海闵行莘爱党工团公益联盟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徐掌村结对帮扶。杨其根是联盟发起人,他从此与这个深度贫困的小山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8年杨其根第一次去徐掌村,虽然事先有思想准备,但到了现场后,所见所闻还是让他震惊了。“很多农户的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有的甚至屋顶漏了也无力维修,晚上在屋里可以看星星月亮。”回忆起第一次走进徐掌村看到的情景,杨其根难以忘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徐掌村回沪的杨其根开始为产业帮扶寻觅“方子”。有一天,杨其根看到一则“上海交大新品鲜食玉米培育种植成功”的新闻,一个念头闪过:徐掌村不是也种玉米吗,只是玉米品种不好。能不能引进上海改良过的鲜食玉米,提升附加值呢?

杨其根马上行动,通过不懈努力,找到了上海乃至全国的顶级玉米种植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在多次深入徐掌村调研分析并与村委班子沟通讨论后,最终确定了徐掌村“以种植带动养殖”的产业发展新路子:种植鲜食糯玉米,加工后销往城市,提高附加值;同时,扩大养殖肉牛与家禽家畜,除满足食用外,一部分种植玉米通过养殖业消化,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

2019年7月,徐掌村试种了80亩鲜食玉米。“10月1日,刚好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好日子,第一批成熟采摘的鲜食玉米从保山空运到上海,我们帮助销售,短短两三天就卖了近7万元。”杨其根说。

两年多13次去徐掌村

徐掌小学是徐掌村唯一的学校,有7个班级150多名学生,但教学设施简陋,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等功能教室,也没有图书室,还缺老师。

在莘爱党工团公益联盟的努力下,从隆阳市区聘请了3名青年教师,在正常工资基础上补贴每人每月1800元;开通上海—徐掌村两地远程支教网络,建立15人网络支教团队;为徐掌村小学捐赠300套校服、2800多册图书;为学校捐助价值10多万元的教学办公设备及老师生活设施用品;与7名贫困户孩子签订帮扶助学协议……联盟40多个成员单位及其他爱心企业募集资金近200万元,为徐掌小学新建一幢三层教学综合楼、一个体育场地和校门围墙等。

“徐掌小学的成绩原来在全乡垫底,现在已经有了明显提高,有的科目进入前三名。”杨其根说。两年多时间,杨其根带着联盟成员去了13趟徐掌村。“听到小朋友喊我‘杨爷爷杨爷爷’,我骨头轻嘞!”杨其根笑着说。

好事一直在做,两个“莘”学堂照旧进行,和云南保山也一直保持联系。杨其根马上要75岁了,但老人做公益的劲头还很足。 本报记者 鲁哲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