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贺绿汀拉起当年赴延安时带的小提琴 祖忠人 摄
昨天,座谈会上响起贺绿汀作品的乐声
当《牧童短笛》的乐声随着黑白琴键的敲击流淌而出,当青年歌者唱起轻快有力的《游击队歌》,贺绿汀,这位中国杰出的音乐家、教育家仿佛从未远去。昨天下午,他的学生、亲属,以及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参加在上海市文联文艺大厅举行的纪念贺绿汀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贺绿汀早年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革命实践,创作了《游击队歌》等不朽的抗日救亡歌曲。上世纪30年代,贺绿汀为《风云儿女》《都市风光》《马路天使》等电影作曲配乐,用西洋和声技巧写出了《天涯歌女》《四季歌》《春天里》等作品。
1934年,美籍俄罗斯钢琴家齐尔品在上海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经典钢琴曲”比赛,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双双获奖。《牧童短笛》曲风简练明快,如写意水墨画般营造了中国式的诗情意境,被誉为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奠基之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说:“贺老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在抗日救亡实践中,贺绿汀意识到,只有人民、民族和时代需要的音乐教育才是真正的音乐教育。1943年,他来到延安鲁艺,编写了教材《和声学初步》,这是当时抗日根据地第一部专业的、系统的初级和声教材。1946年后,贺绿汀遵照党中央指示,在延安组建我国第一个管弦乐团——中央管弦乐团,亲任第一任团长。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音专正式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任第一任院长。1979年,76岁的贺绿汀复出,再一次担任上音院长。作曲家陆在易回忆:“贺老重视作曲技术,他有一句口头禅就是——吭哧吭哧学技术。但同时他又特别重视和强调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在他的努力和大力倡导下,各个系都要上民歌课。”
贺绿汀的前半生,以音乐为武器投身于革命实践,后半生背负起音乐教育和几代音乐人的理想躬身前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方面,我顶多不过是一块铺路的小石头。”
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江明惇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八旬高龄贺绿汀的积极推动下,上音与市教育局联合建立了上海市中学、小学、幼儿园课堂音乐教育改革研究会。他带领陈蓓蕾、张瑞华等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音乐老师,推动了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陈蓓蕾等创编的《唱游》等音乐教材,至今还在不断更新、应用。
上音曾收过一位盲人钢琴学生王叔培,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回忆:“当时,贺绿汀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沟通,最终特批了外汇,从海外购买了盲人钢琴谱,让王叔培成为了优秀的盲人钢琴家。”
1999年4月27日,96岁的贺绿汀离世。临终前,他对女儿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好像听见有人在唱《天涯歌女》……”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