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编幸福成长圈 创“无边界”五育课堂(专版)
第6版:专版 2023-12-12

编幸福成长圈 创“无边界”五育课堂(专版)

——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打造“升级版”校外教育样本

1953年,在曾经的上海市常熟区,一座少年之家成立了。如今,70年过去了,这个小小的少年之家经历一次次提质扩容,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秉承“为了孩子、为了未来”的办学宗旨,这里为孩子们搭建了广阔、精彩、快乐、有意义的校外教育体验和成长空间。

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钱文华介绍,随着“双减”文件出台,一个“升级版”校外教育样本雏形初现。通过与数十家科技、艺术、体育场馆和各类院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签约共建,通过聘请各行各业专家大咖担任校外导师,青少年活动中心致力于为同学们打造一个“无边界”校外教育大课堂,为孩子们织就一个“幸福成长圈”。

持“梦想护照”出发看见课本外世界

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所在的田林东路8号,是徐汇的很多孩子熟悉的一个地址。每到课后和节假日,这里就成了一座乐园。“‘悦’动全息”“慧雕慧印”“无人机大玩家”“未来音乐人”“匠心珐琅”“巧搭榫卯”“会思考的机器人”……2022年,为给青少年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课外体验项,激发其好奇心和想象力,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推出“缤纷汇五育”3.0版,开设45个项目,涵盖德、智、体、美、劳、心理、卫生各方面,坚持多元普惠,覆盖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每年服务学生约21万人次,让学生玩出兴趣,找到志趣。除了艺术、科技类等传统优势项目外,“缤纷汇五育”还增设了体育类项目,带领孩子们在足球、篮球场地上驰骋奔跑。

然而,在徐汇青中心的老师们看来,这样的课堂仍有拓展空间。为发挥校外教育核心枢纽作用,徐汇青中心活化社会资源,搭建各类学生实践活动综合体,构建校外教育协同发展的伙伴生态圈,与45家科技、艺术、体育场馆,各类院校、研究机构及社会团体进行合作共建,协同发展,致力于建设成为基于协同发展的青少年校外教育资源集聚中心。2023年,一本特别的“梦想护照”诞生了。《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百代小楼、徐家汇书院、中国科学院昆虫博物馆、上海航空科普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上海老房子艺术中心、西安美术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梦想护照”不仅为青少年勾画了一幅行走地图,也设置了任务菜单,避免走马观花。一批批徐汇青少年带着“梦想护照”走出校门,亲近自然,拥抱社会,在“行走的五育课堂”中行走参观、聆听、实践、创作,通过“沉浸式”学习,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

“武康大楼是什么风格的建筑?”“家喻户晓的‘三毛’形象是在哪里诞生的?”夏日蝉鸣中,徐汇青中心动漫画社团、版画社团、书法篆刻社团,以及徐汇区爱菊小学、上海市紫竹园中学的书画社团,共计120多名学生漫步上海,探秘武康大楼,探访巴金故居和张乐平故居,开展了一场城市“微旅行”,并用“行走+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感受城市文化魅力。“你知道双碳是什么意思吗?”“我国第一座压水堆原型核电厂是哪一座?”秋日暖阳中,徐汇区启新小学、上海民办位育中学、上海市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和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的师生代表走入上海核工院,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技术负责人、国和一号总设计师郑明光带领下,走进核电科普展示厅,了解国和一号的结构与运行原理、核电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家核电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我们不禁感叹于反应堆的架构和工作原理的精妙,感叹于科研先辈们的智慧。我们一定从小向他们学习坚持不懈,勇于钻研的科研精神,在不久的将来为我国的核发展做出贡献。”来自五十四中学的李近思同学说。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联手带来常设大展“万物的声音”,溯源现当代主义史的发展流变。面对成人看来都有些抽象晦涩的艺术品,来自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十来岁孩童却在老师导览下,看得津津有味。“比起成人,孩子的思维要少很多框框,对于艺术他们可能会有更好的理解力。”中心美术老师曹峰认为,能利用专业场馆资源,带着孩子们上这样一节特殊美术课,很有意义。当艺术品走出书本近在眼前,会为孩子们带来独特视觉冲击力。

为成长找到“智库”让理想不再遥远

在上海市第3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来自上海市第二中学的邓湛凭借课题获得一等奖。他将此归功于一段难忘的经历——作为光启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组成员,他在高一期间多次跟随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师,前往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基地及各类环保实践基地,开展各类生态环保科学探究实践项目比如对某河段水质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探查实验、土壤的有效资源利用实验、大气污染状况探究等。“老师们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去实验,如何去记录,如何去撰写报告,让我从一个新手小白初窥科研的门径。在我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还教会了我如何严谨有效地行文,如何准确清晰地答辩,这些科学的养分铸就了自己积极的探索与思考。”邓湛说,他不仅了解到了大学高端的设备与仪器基本操作方法,更是感受到高校教授与青中心教师在科研探究上的严谨与细致,也坚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

和小邓一样,越来越多徐汇青少年在这片科创热土找到梦想,找到热爱。2009年10月,徐汇区教育局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了光启青少年创新教育基地(简称“光启创新基地”),依托徐汇区青少年科技导师团,形成“三导师”制的指导体系,开发创新课程,聘请大学教授为学员授课、指导,将创新实践与社会生活有效衔接,促使学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所培养的学员在全国及上海市的各项科技竞赛活动中屡获殊。2021年5月,光启创新基地进一步提质扩容,徐汇青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携手开启新一轮徐汇区光启青少年创新教育基地建设,共设生命科学、化学与分子工程、生态与环境科学、机械电子工程、社会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机)、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思维竞赛等8个项目组,为区域内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共谋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徐汇区“追光”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也于2023年9月启动。一支由院士、著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家团队,将陆续走入徐汇区中小学,带领同学们进行相关报告研究、实验制作、作品物化、论文撰写等,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青少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在徐汇,能获得专业“智库”支持的,不仅有科技少年。上周末,为迎接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70周年,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艺术团音乐会和徐汇区学生舞蹈联盟优秀节目展演分别在上海市捷豹音乐厅和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行。徐汇区管乐团、弦乐团、筝乐团的同学们用音符诉说着70年的光阴历程,串起了活动中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徐汇区舞蹈联盟的同学们用音乐、韵律和舞蹈的语言,为青春书写答卷。在他们背后,是来自上海民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京剧团老师的专业指导。“京剧进校园”“交响乐进课堂”“大院士牵手小学生”“足球精英训练营”“光启青少年讲堂”“艺术名师工作室”等主题活动和系列课程,已成为区内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的常态化、系列化和专业化的品牌项目。

建云端“大课堂”让学习没有边界

徐汇区爱菊小学的学生潘瑀瑭从没想到,自己有一天,可以和远在南极的科考队叔叔们连线对话。“南极肉眼看到的极光与视频照片里看到的激光一样吗?”小潘发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科考班班长刘勇华回应:“南极肉眼可见的极光好似一层薄纱在空中舞动,与视频中看到的极光现象基本一致。极光是目前空间现象研究中,唯一不需要通过科学仪器就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从2021年起,这样的云端对话,一次次让都市的孩子领略到极地风光,更感动于科研情怀。2021年,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正式开启徐汇区青少年极地“云科考”活动。广大徐汇青少年一起在云端共同见证了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自2021年11月5日出发,历时174天的科考历程。本次“云科考”活动包含直播连线、线上科普、创意绘画、学生手记、雪龙2号模型制作等系列活动。2023年9月,随着13次北冰洋科考的开启,同学们实时连线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开启了北极之旅,一起领略北极之美、了解北极的科学知识、了解我国北极科考站的秘密。

从极地冰川将视线投向日常生活,从2020年起,徐汇青中心打造“创智”“美育”“悦动”“德育”“匠心”“健康”等六大板块课程,“五育”空中大课堂逐步扩容,日臻完善,发布微课710余节,总阅读量84万余次。跟随老师,孩子们可以学习如何用包装盒制作“节气动画”;和爸爸妈妈一起走到户外,寻找身边的中草药并制作标本;在民乐声中学会欣赏丝竹之美,在漫画中了解传统节日之乐。云端课堂也带领同学们走进大国工匠、艺术名家、科学先锋的身边,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五育大咖说”“五育少年说”“五育馆长说”“五育工匠说”“五育师说”来到了第五季,收看人次突破110万。

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简介

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系徐汇区教育局属下唯一一家校外教育单位,是徐汇区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基地和风采展示基地,先后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中心于2002年9月由徐汇区少年宫和徐汇区青少年科技指导站合并而成,2022年11月加挂“徐汇区学生发展中心”。目前中心总部位于田林东路8号,并拥有高安、虹漕、凌云三个分中心和徐汇区学生体质监测中心、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两个功能性中心。中心承担了全区青少年科技、艺术、体育、少先队、校园文化、劳动技术、卫生健康、心理健康、未成年人保护、国防教育、教育国际国内交流等各类大型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及学生发展的管理工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