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蔚)古代人类也曾经历过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当时采取的应对和适应策略,是否可以为今天提供参考和借鉴?今天上午在上海大学开幕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将主题定为“气候变化考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本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旨在推动世界范围内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与利用。论坛将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社会可持续性考古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度讨论,议题包括气候变化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考古研究方法与理论、人类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案例研究、文化多样性和本土知识在气候适应中的作用、城市韧性和气候变迁、社会可持续性的人类生态动力学、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以及将考古纳入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方向等。
据会议提供的分析,2023年预计将是历史上最为炎热的年份之一,世界许多地区的气温或将创下历史新高。这股骇人的热浪,主要源于人类无节制地燃烧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所造成的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人类正面临着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气候危机。对此,我们急需采取行动,全力削减碳排放,积极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然而,这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努力,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福祉的长远影响,确定应对气候危机及相关全球挑战的有效解决方案,评估气候变化在不同文化中的影响,并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以避免灾难性后果的发生。
专家表示,有一种误解认为,人类对古代气候变化的经验与当前工业化时代所面临的气候危机并无可比之处。然而,古代社会也曾经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当时采取的应对和适应策略,是可供当今借鉴的宝贵经验。自然气候档案和考古研究为认识人类如何应对海平面变化、长期干旱和气温骤变等各种气候事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角。这些材料是实证的基础,使我们能够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如何塑造和改变人类的生活,帮助寻找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长久以来,气候变化的考古学研究展示了人类适应的各种可能性,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提供了备选策略。毫无疑问,人类的长期生存将主要依赖于从我们共同的过去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和智慧。
在上午的开幕式上,先后颁发了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等三大奖项。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获得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