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李雅芬
退休后,一件正事,就是照顾爹娘。
感觉到双亲的老,是他们七十岁之后。家庭聚会,演绎完“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的戏码,老妈说腰酸背痛,以后周末,你们回来得自己洗手羹汤。因为他们干不了了。这时候,他们自己的日常,买菜、做饭,简单就医,还能自理。
退休之后,我的主旋律,是照顾父母日常生活,投身与衰弱,疾病,甚至死亡作斗争的征程。玩笑说,逛药店跟逛超市一样,去医院仿佛旅行。
母亲从小身体虚弱,五十八岁得大病动过手术,坚持到今已属奇迹。父亲年轻时挑一担水,还能抱着二妹健步如飞。全家人食物中毒,他自行车驮,肩膀背,把三个孩子和老婆送到医院,自己才轰然倒下。等我们输着液从昏迷中醒来,他已经能打水买饭,仿佛没有生过这场病。七十岁给阳台加装保温层,十几箱瓷砖老爸自己扛到二楼。就这样一对,八十以后,终于开口说,走不动,买不动,做不动,需要人照顾了。父母这座双峰山,不可能永远高大挺拔伟岸。
两个妹妹还没有退休,为方便照顾,靠近优质医疗资源,父母从吴忠搬到银川,房子是小妹提供的,大妹在吴忠工作,周末有时间,就赶来浆洗做饭送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意识到退休人员责任大,父母在不远游的意义。老公参加户外群活动,频繁出没大江大河,游历四方,邀请同行,我多拒绝。玩笑说,当好全职女儿,是我的新事业。
几年贴身守候,总结经验,温暖微笑服务不可少,更主要是耐心。老人不同于孩子,陪伴交流和情绪价值更为突出。人老了获得重视尊重的需求并不减少。送医保命,脑梗溶栓,安放支架,全家同仇敌忾,更多是日常的琐碎。老两口坐着摇椅谈当年,本来围炉夜话回忆满满温馨暖暖,说着说着,生气了,我这六十岁的“孩子”得给评理,谁对谁错,客观公正,还是浑水摸鱼,非常考验智商情商,比在单位处理复杂的各路关系难多了。
老人脑力下降,电视机体与机顶盒配合一件事,口头教不行,画箭头写了操作程序,还是不行,最终以只关电视机作罢。非要跟年轻人一样玩智能手机。今天小程序打不开了,明天某个链接找不着了。只微信一项,动不动就不见了,不知道他是怎么卸载的。说手一滑就飞了。一步步找,几次重输密码,锁住了。拿去维修,人家说,第二天再弄。好不容易输对密码,找两个朋友验证通过才正常能用,没几天,又出问题。最后说,这手机有毛病,换一个,事故仍然会发生。有时候半夜给我们轮番打电话,惊出冷汗,接通了不吭声,再打过去,啥事没有。说按错了。
活成老Baby,自由化不听话。听力下降,你说话声儿太小,他说蚊子哼哼,稍微大点儿声,说啥态度。夏天说热,对着风扇猛吹,第二天再嚷关节疼,感慨,我们年轻人都不敢睡觉时吹冷风,老人说,关节疼和吹风扇没关系,你能怎么样?吃药,该吃的忘记了,不该吃的,老说自己感冒了,速效伤风胶囊不断吃。只好该吃的盯着吃,买的药盒分成早中晚餐前后和睡前七个格子,一装一周,七个药盒排成队,稍微放松传送和监督,就落一顿,让我这个父母口中的“优质服务员”自责不已。
伺候着,我都有些迷信了。建立了李氏姐妹微信群,我们三人在里面,相互报道情况。老爸走了三千步,老妈跟我去了超市精神十足,好消息的第二天,不是这个拉肚子,就是那个摔伤骨折,吓得我不敢造次。我甚至把出现状况,与自己的乐观轻狂挂上钩,想如果我保持不发视频,不在群里表扬他们的“进步”,或许就能避免出现一好配一坏的循环或者说是魔咒。所以,我保持了缄默。不久数次接受电话询问。无论喜或忧,还是想得到消息。我学得聪明起来,经过尝试,似乎有点灵验。离开爹妈的住处,夜幕里,望着满天的繁星,站在公交车站,给姐妹群发六个字:今天平安无事!
想想也是,家有耄耋老人,“今天平安无事”几个字,是多么弥足珍贵。平安,表达着愿望,无事,透露着小心。努力地陪伴,让父母的有生之年有光有热,努力地陪伴,把父母宠成撒娇的“老小孩”,努力地陪伴,相互扶持相互照亮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