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路街道建有四家社区食堂,受到居民的欢迎
老人们在阳曲路760弄小区“为老温馨助餐点”就餐
“车轮食堂”坚持16年为老人送餐
老人们在和源名城居民区“睦邻午餐会”助餐点吃饭
和源名城居民区“睦邻午餐会”助餐点
文 江跃中
中午11时,在阳曲路760弄小区的“为老温馨助餐点”,88岁的张老伯等几位小区老人,已经提前等在这里,准备领取预订的当天午餐了。“每天有3个套餐供我们选择,每个套餐里,有一个大荤,两个小荤,一个蔬菜加一个汤,只要15元,真是价廉物美!”张老伯和其他老人纷纷称赞这处“为老温馨助餐点”,带给他们的吃饭方便和互动交流机会……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在主题教育中,积极推进“四百”大走访,及时听取居民的诉求和期盼,了解到阳曲路760弄居民区与和源名城居民区的老人们,因为距离街道的四个社区食堂相对远一点,希望能在自己所住的小区有一处助餐点,一来就餐可以更便捷,二来老伙计们借此能够聚聚,说说话,聊聊天。街道立即行动,通过几方共同努力,于2023年12月4日和12月11日,分别在阳曲路760弄居民区与和源名城居民区,开设了“为老温馨助餐点”和“睦邻午餐会”两个助餐点,老年居民不出小区门,就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
从开办社区食堂满足15分钟便民生活圈就餐需求,到推出“车轮食堂”、设立“助餐点”,实现送餐“零距离”抵达饭桌,临汾路街道老年助餐服务既“暖胃”又“暖心”,深受老人的欢迎和好评。
建成四家社区食堂
临汾路街道是一个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户籍人口的46%,助餐服务是老年人排在第一位的需求。
“多年前,街道就根据社区老人的愿望,着力布局助餐服务网络,先后建成了四家社区食堂,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够解决吃饭难题。”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顾海斌介绍说。
位于临汾路街道阳曲路391弄的社区食堂,是上海最早兴办的社区食堂之一。2016年开业,一开业就成了“网红”,其中两元一个的大肉包卖得最火,常常被一抢而空。
391弄社区食堂负责人董钧棠介绍,“我们提供早中晚三餐,早上有20多个品种,中午和晚上有30多个菜品。价格普遍比社会餐厅低25%。花费20多元,可以吃到一大荤、一小荤,能吃饱吃好。”
在临汾路街道“社区大脑”的大屏上,滚动显示着社区食堂当月最受欢迎的菜品,干煎带鱼、基围虾、糖醋排条、葱烤大排、韭菜炒蛋、什锦炒素……这些数据都来源于临汾路街道社区为老服务“一卡通”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食堂委托第三方运营,统一采用“一卡通”系统进行管理,根据“一卡通”系统内反映的点菜数据、人均消费金额、营业收入等数据,及时调整菜单品种和价格,修订完善工作人员配比等经营计划;街道定期查看分析居民就餐用卡活跃度以及日供客量、复购率、上座率等数据,检测社区食堂运行效能和居民认可程度,督促运营商加以改进提升,同时将系统内老年人用餐总量数据作为奖励补贴基数。
临汾路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表示,街道的社区食堂主要面向区域内的户籍老人与常住老人,已先后发放了1万多张老年就餐卡,四家社区食堂日均供餐达到1100客。“居住在街道的老人,步行15分钟内,都能到达任意一家社区食堂就餐。”
“车轮食堂”暖心送餐
“盛阿姨,您的饭到了,麻烦出来拿一下!今天的荤菜是鱼,您吃的时候注意鱼刺!”中午12时,家住临汾路375弄18号的盛阿姨家门被准时敲响,临汾路街道“车轮食堂”的送餐员小宋,将餐盒递交到老人手上。自2007年以来,这一幕已在临汾路街道上演了整整16载。对于盛阿姨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而言,“车轮食堂”不仅是一顿温暖的饭菜,更是他们与社会相连的纽带,是社区关怀的延伸。
“车轮食堂”助老送餐服务项目,是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针对社区特困老人烹饪困难、双职工子女难以照料老人等问题所开展的一项民生工程。通过深入调研和排查社区老人的就餐需求,确定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街道老年协会前任会长楼家红在回忆创办“车轮食堂”之初的情景时,仍旧感慨万分。社区中的许多老人因健康原因难以亲自下厨,外出用餐又困难重重,为何不能将热菜热饭直接送到老人门口?老人不用出家门,也可以享受到新鲜美味的菜肴……“车轮食堂”就这样诞生了。
阳曲路760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莉在居民区工作多年,她见证了“车轮食堂”项目的成长,周莉说,车轮食堂不仅减轻了居民区的负担,还间接发挥了辅助巡视和安全保障的作用。特别是对高龄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了实质性的保障。
项目打造了社区助老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难题。组建了助老送餐公益服务志愿者团队,并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服务机制。项目的推进,确保了服务的常态化、持续化,显著提升了临汾老年人群的生活品质。除了提供日常的送餐服务,“车轮食堂”还扩展服务内容,送餐员转变为了社区老年人安全的“巡视员”,有效预防了多起老人跌倒的意外事件,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今年1月25日中午,送餐员唐树军像往常一样,为家住临汾路135弄、今年96岁高龄的张老伯送饭,在第一次敲门时,屋内无人应答。“平时送饭时间比较固定,张老伯也养成习惯,一到那个点儿,就会时刻注意门铃声。一般在听到单元门铃声后,就会开门等我,但是那天等到我爬上楼,都没见到他。”唐树军觉察到不对,反复用力敲门,直至屋内传来了老人虚弱的声音。原来,老人意外摔倒在地,没有力气挪动身体开门,唐树军立刻通知“车轮食堂”项目负责人,和居委会干部一起对老人开展紧急救援……
“车轮食堂”项目实施至今,每天的送餐数量从最初的180多客增至约400客,极大地缓解了老人的就餐难和家属的后顾之忧。
办实事“助餐点”诞生
今年,在开展主题教育中,临汾路街道党工委要求基层党建以服务为核心理念 ,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主题教育,抓实相关工作。街道各居民区党总支深入开展“四百”大走访,落实“一个支部一件实事”活动,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这个月,阳曲路760弄居民区与和源名城居民区新建的两处“助餐点”,就是为小区老人办的一件实事。
“我们在居民区征求意见时,有老人提出,‘车轮食堂’送来的午餐,方便是方便,但只有一个套餐:一大荤一小荤,再加两个蔬菜,不能选择。去社区食堂吃,距离稍有点远。另外,有些老人,很想有机会在公共场合,和同小区的老伙伴们‘聚聚’,交流交流感情。他们和我说,老在家待着,蛮闷的。”阳曲路760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莉说起居民区“助餐点”的来由,讲了四个字:居民需求。和源名城居民区的老人,也有这方面的愿望。
在街道的支持下,两个居民区经与阳曲路391弄社区食堂商定,在小区里各办一处“助餐点”,由社区食堂提供餐食,每天有三个套餐,每个套餐分别有1荤2小荤1素、一汤一饭,15元一套。提前一天任由老人选择,当天送到“助餐点”,老人可以来“助餐点”“堂吃”,也可以拿回家吃。
“我们居民区将‘助餐点’放在了‘乐邻家园’,房间面积大概有70平方米,周一至周五的中午11时30分到下午1时,开设‘为老温馨助餐点’,小区60岁以上老人均可来此就餐。”周莉介绍,11月底,居民区就把开设“助餐点”的消息告知了居民,老人们特别开心,先后有几十位前来居委会办手续,周莉为此建了一个微信群,在11月30日,将12月4日开始运营的“助餐点”一周菜谱发在了群里,供大家选择。“有不少老人还订两套,拿回家晚上吃。”
老人们在“助餐点”吃饭,也有了谈天说地、情感交流的时光,感觉温馨温暖。“为了服务好老人,我们还征召了10名志愿者,向他们发放了特制的志愿者衣服,每天2人轮留在‘助餐点’值班,收发餐盒、打扫卫生等,这些志愿者大多是老人,年纪最大的也要68岁了,都很负责任。”
和源名城居民区的“助餐点”“睦邻午餐会”,设在小区里的党群服务站,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华娟说,“助餐点”很受老人们的喜欢,开张第一天,来吃饭的老人就有30多位,多的时候一天达到了90位。“有位90岁的独居老人天天来,连晚饭也订好了带回家吃,对开设‘助餐点’的做法非常赞同,一直向我们表达感谢之情。”
临汾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晟罡表示,街道正在根据老年居民的需求,谋划在有条件的居民区开设其他“助餐点”,让老人们在家门口也能吃饱吃好,吃得满意,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