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感受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 “老底子的滑稽戏回来了” 洞悉心中的“鳄鱼”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4-01-12

洞悉心中的“鳄鱼”

莫言新剧七月来沪

莫言、张凯丽、邓萃雯、赵文瑄(从左至右)在发布会上

在莎士比亚故居的莎翁塑像前,莫言曾发下誓言,要用他的后半生完成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坊间传言,彼时站在一旁的余华和苏童在嘿嘿冷笑,后来,莫言写出了剧本《鳄鱼》,就是对他们冷笑的回答。昨天莫言在京参加央华戏剧打造的话剧《鳄鱼》舞台创作发布会,笑着回应这个半真半假的段子,假的部分在于——“他们俩没有发出嘿嘿的冷笑”。

每个角色都在追光

青春涌动的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青涩的面庞诵念着他们对于《鳄鱼》的思考,人手一本鲜红色封面的《鳄鱼》,等待莫言的签名。7月19日至21日,《鳄鱼》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多年前,莫言曾为几位旧相识的书作过序言或写过荐语,后来一些人相继因为贪腐落马。震惊之余,他尴尬遗憾于自己没有火眼金睛看透人的本来面貌。莫言想了好久才明白,这些人的变质与堕落,根源于他们心中失控的欲望。

担任本剧导演的王可然也曾带着剧本登门拜访,在他近20年的戏剧工作经历中,《鳄鱼》是个好剧本,它的主旨不在于讲述一个贪官的心路历程,而是一个沉沦者的自我救赎。在角色之外,他还看到剧本里不着痕迹却非常重要的主人公——光,每个角色都在追着光,寻求救赎。虽然那时已有合作方在洽谈,莫言听完王可然的讲述,当即拍板:“就你了!”

文学的启蒙是戏剧

80年前,老舍先生在新民晚报的前身新民报晚刊上发表过散文《我有一个志愿》,希望能写出一个好的剧本,后来他写出了《茶馆》。“老舍先生是我心中的YYDS(网络用语:永远的神)。”拥有5G网速的莫言,追随着莎翁、契诃夫、老舍等文学巨匠的步伐,捧出了《鳄鱼》。

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也和莫言从小是戏剧发烧友有关。他小时候,村里没有话剧演出,电影也不常看,更没有电视机,孩子们每天就听着村里大喇叭放着茂腔的片段。农闲时分,春节前后,村里也会组织业余剧团来唱戏,他看了不少戏,也曾粉墨登场演过戏,比如《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土匪、《沙家浜》里的刁小三。孩子们嚷嚷着要化妆,大人撵回去“你们化什么妆”。莫言就回家将锅底的一把灰抹到脸上,再把爹的皮袄拿出来反着穿,毛朝外,留下了深刻的戏剧舞台记忆。

莫言深深感到自己对戏剧的热爱和从小受到的熏陶有关系,所以长大了应该写两部戏来报答戏剧对他文学素养的哺育之恩。

人物刻画不刻板

“贪官形形色色,如同树上的叶子,没有一片是完全相同的。”过去在检察系统工作的积累及大量素材常常会浮现在莫言的脑海里,在他看来,贪官的忏悔,更多要从人性深处去找源头。他从邻居家小伙子那里知道了鳄鱼的习性,以及它的生长和环境制约的密切关系,联想到人的欲望,就像鳄鱼一样,如果有足够的空间和营养,便会快速凶猛地生长。

在《鳄鱼》的书籍封面和话剧海报上,凶狠到可以吃人的鳄鱼,看上去却异常可爱。这是莫言特意交代的风格,源于他在网上看到的一张照片,鳄鱼的鼻尖上站了一只漂亮的小蝴蝶。所以书籍的红色封面上,水中的卡通鳄鱼鼻尖站着一只闪闪发光的蝴蝶,形成一种对抗中的和谐,意在表现,它并不是一眼就能识别的丑恶,甚至会很诱人,等你在欲望的驱使下越走越远的时候,就回不了头了。

作为一名戏剧写作者,莫言最关注的还是挖掘人性的奥秘,塑造一个能在舞台上站得住的人物。他选择了一个能够比较深刻揭示人性的切入点,或许这也是一个能够触及读者灵魂的角度。 驻京记者 赵玥

(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