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40天预计发送旅客8900万人次创新高 上钢新村街道首创在隧道上方加装电梯 不断提升供电可靠性  为上海发展蓄能加力(专版)
第8版:综合新闻/专版 2024-01-18
变“不可行”为“可行”,加固底座实现本市技术先例

上钢新村街道首创在隧道上方加装电梯

“等了4年了,终于能装电梯了,我们很开心。楼上还有一对老夫妻,平时都不出门,连垃圾都是麻烦快递顺手带下去。”上钢新村街道济阳二村居民邓老伯告诉记者。

近日,在上钢新村街道龙耀路隧道正上方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意向签约仪式上,邓老伯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济阳二村、济中村又有12个楼栋198户居民,即将实现“一键直达”的梦想。据悉,这是上海首次在隧道上方、以加固底座的形式实现加装电梯的技术先例。

攻技术难关

原来,这几栋居民楼的下方正是穿越而过的龙耀路隧道。当年隧道盾构期间,居民们曾搬迁过渡,到2020年隧道建成通车,回搬后的居民提出了加梯申请。“上海此前从未有过在隧道正上方加梯的先例,按照《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技术导则》要求,既有多层房屋加梯都需采用打桩技术,会对隧道造成破坏,不符合实施条件。”上钢新村街道城市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吕亚勇说,“但难度再大,也要为老人们的加梯梦去搏一记。”

上勘集团建筑设计院负责人梁明清楚记得,光是方案研讨会前后就开了8次,“普通的加装电梯采用桩基,打桩要打20、30米深,因为我们这个项目的隧道就在房子下15米到18米的地方,打桩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采用了补偿性基础,在隧道和楼之间的15米范围内,扩大基础。”

记者了解到,所谓“补偿性基础”,指的是电梯桩基不往深度要空间,而是扩大底座横向面,打牢电梯基础,确保隧道安全。梁明说,方案优化的一小步,背后是各个部门克服重重困难、联动攻坚迈出的一大步,把“不可行”变成“可行”——“我们要对隧道进行监测监护各方面的一些工作,使这个项目加装完电梯以后,对隧道的包括附加的应力都达到一个安全的范围,允许的范围内。”

全过程服务

上钢新村街道有46个住宅小区,老旧小区占比达80%,有很多是“悬空老人”,对他们来说,每一部电梯的落地,都可能是新生活的开始。

吕亚勇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去年街道完成加梯签约72台,全区位列第一;另开工30台、竣工20台,是原定计划的240%。

这样的加速度是如何跑出的?上钢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黄嫣春把过去一年的努力归结为——事无巨细地全过程服务。为加快推进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上钢新村在街道层面专门成立“加梯领导小组”,成立工作专班,下设4个工作小组,分别是群众工作组、程序指导组、安全责任组、信息宣传组,实现从开始签约到最后交付使用,全程参与、全程服务。

另一方面,街道积极动员居民区党总支,以“三驾马车”为核心,将党建工作延伸到加梯工作的第一线,建立以“楼小组”“居小组”“街道专班”“街道领导”四个层级矛盾调解机制,对个别一楼不同意的情况进行入户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一楼一方案”

在此基础上,上钢新村街道还对区域内1877个楼栋进行了全覆盖梳理,按照不同情况,形成“一楼一方案”,实现从“人等方案”到“方案等人”。吕亚勇说,加装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都是为了让居民有更好的体验感,也让更多人愿意加装电梯。目前,街道已经形成加装电梯项目征询、审批、建设、验收、使用等程序的闭环管理制度。

工作沉下去,才能让电梯“立起来”。上钢新村街道2023年共完成加装电梯签约72台,签约量位列全区第一,3年来共计完成签约123台。黄嫣春介绍,下一步,上钢将持续推动既有多层住宅电梯加装这项“民心工程”,通过加梯这件“关键小事”,推动解决居民的“民生大事”,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享受到“每天出门第一步、回家最后一步”的便捷和福利。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