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是时代抛下了冯小刚吗? 繁花散尽 余香犹在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4-01-18

繁花散尽 余香犹在

专家、主创和观众在研讨会上回味《繁花》

根据金宇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繁花》用璀璨烟火,勾起了观众对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回忆。昨天,电视剧《繁花》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专家、主创和观众代表参会。与会者表示:“《繁花》写了上海,也写了我们的家国记忆,写了时代的篇章。有些人看到《繁花》,满眼光影斑斓;有些人看到《繁花》,满地落英缤纷。这种丰富和复杂恰恰是《繁花》最让人迷恋的地方。”

《繁花》散尽,余香犹存。这部剧不仅点燃了人们对于上海方言的兴趣,也让黄河路、和平饭店、国泰电影院等上海的马路和地标成了网红。2024年的《繁花》,让人回味无穷。

一股新风 提振士气

电视剧《繁花》从创作阶段就备受关注。经过6年筹备、3年拍摄,终于在2023年年末播出。

原作中有不少细节是通过留白的方式让读者去想象,而剧集试图丰富这些留白,剧集与原著相互补充、互相照应。这部作品的最终呈现也成就了难得一见的繁花似锦。从故事与人物的改编到“服化道”,从镜头语言到配乐,从不同语言版本到演员的表演,开播以来,关于该剧的讨论亦如“繁花”迷人眼。从数据上看,央视八套首播10分钟收视率破2,峰值收视率突破2.6,在豆瓣上的评分一路上涨,已从开分8.1涨至8.5分……

《繁花》现象对行业士气的提升很有帮助。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电视剧《繁花》在电视剧创作领域吹来了一股新风,启迪我们都要精益求精,拍好每一个镜头,塑造好人物的每一个细节,给观众带来具有深沉的精神启迪、精神美感的优秀艺术品。”

精雕细琢 成就佳作

对于主创而言,这次拍摄《繁花》也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我跟王导聊了很多次,大部分时间不是聊角色、聊人物,而是在聊我自己的成长、家庭、学习和情感经历。”胡歌在研讨会上回忆他是如何成为“阿宝”的,“我之前一直以为导演是在观察我适不适合这个角色,但是我后来发现他是把我人生经历揉碎了,全部加到了人物的身上。”

有一场戏——宝总拉着汪小姐在南京路上奔跑,汪小姐的包掉在地上后,宝总驻足回望,拍摄前,王家卫对胡歌说:“你回头看到夕阳下的‘小汪’可能并不是‘小汪’。”“那我看到的是谁?”“你看到的是回不去的一段记忆,我不限制你具体看到了什么。”那一刻胡歌站在原地,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妈妈牵着自己的两个背影,他的眼泪绷不住了。对此胡歌说:“感谢王导在整个《繁花》的拍摄中,让我离剧中的人物那么近,也让我可以离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么近。”

剧中“玲子”的饰演者马伊琍最害怕王家卫的一句“不好就剪掉”,她说:“大家看到的剪出来只有几秒钟的镜头,但事实上是所有工作人员在现场磨合了几个小时,甚至是一整天或者两天、三天反复补拍最后出来的。当下,还有人对影视作品如此精雕细琢,是非常有意义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也表示,“该剧主创人员追求细节、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文艺工作者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反映时代洪流,众多优秀的剧集作品汇聚到一起,才能更好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余香不散 堪称范例

《繁花》热播之后,无论是讲的沪语,还是《再回首》这样的老歌,穿在身上的定制西装,住的和平饭店、弄堂房子,吃到嘴里的“霸王别姬”“年糕排骨”……剧中几乎所有与现实的“重叠点”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一级巡视员冯怀中表示,该剧是电视艺术推动文旅发展的正面案例。

为何能把上海的回忆拿捏得如此到位?原著作者金宇澄回忆起自己陪着王家卫“看上海”的过程,就像一次大范围的田野调查,他们一起去看了小说里写到的M50艺术园区、澳门路、中山公园……“王家卫盯着门口跳广场舞的人群看了老半天,我还奇怪这个有什么可看的,后来知道,王家卫做田野调查的一个部分就是希望展现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人们跳舞的热情。”金宇澄说。王家卫为了拍好上海,一点都不怕烦。有一次,王家卫拿出100张石库门的照片对他说:“金老师,你给我挑10张最好看的。”金宇澄说:“怎么挑得出来,这100张都是上海最好看的石库门的门脸,眼睛都看花了。”王家卫说:“我能看出来。”

在很多观众心中,《繁花》里成长中的上海是真正的主角,时代才是真正“C位”。的确,无论是黄河路还是上海话,无论是宝总还是爷叔,都是让“上海”这个主角更加丰满立体。《繁花》过后,人们还在细细品味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里的人。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