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昆元
金秋十月,到新疆,最喜欢看的是胡杨林。
导游告诉我们,种植养护胡杨林,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防风固沙!胡杨林是荒漠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哦?”见我们有点惊讶,导游又说,“胡杨林为了防风固沙,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
我看着林中那些或挺拔干枯,或倒卧在地的胡杨躯干,非常震撼!我说:“扎根边疆,甘于奉献,至死不渝,这就是胡杨精神吧!”导游说:“正是!”
其实,在新疆,自古以来具有这种“胡杨精神”的人很多,最令我敬佩的是红其拉甫边检站的官兵们!为什么?
一是缺氧。边防站建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48%。那天,我刚下车,便觉得心慌头晕,胸闷气短,赶紧吸氧,方才缓解。二是艰苦。水烧不开,最高只能烧到70℃;尤其是常年冰天雪地,寸草不生,严重缺少蔬菜。
可是,晚上吃火锅时,我却看到每个人的盘子里都有一把绿油油的青菜。王站长看出我的惊疑,笑道:“这些绿色蔬菜都是我们自己大棚里种的。”
我有点不信,问道:“你们站里有大棚种植专家?”“当然。”站长肯定地说。我想见见这位专家。站长说:“这位专家可忙了!这两天到周边乡镇去指导塔吉克族农牧民大棚种植技术了。他的故事很感人。请政委给你讲。”
范政委介绍了这位“专家”的感人事迹后,让一位战士带我们到大棚实地参观。这位“专家”叫孙超,1996年底入伍,来到红其拉甫边检站当了炊事员。当时,官兵们因为经常吃不到新鲜蔬菜,严重缺乏维生素,导致头发脱落,嘴角溃烂……
1997年,孙超19岁生日那天,排长和战友们给他端来一碗菠菜卤水面。这是他入伍后第一次尝到新鲜蔬菜。但他不忍心自己一个人吃,便用筷子将菠菜叶子搛起来送到战友的嘴边。战友们却个个抿着干裂的嘴唇躲开了。最后,在他的一再恳求下,战友们才你一口我一口地吃完了这碗面。这时,孙超再也忍不住,抱着排长号啕大哭。他发誓要在帕米尔高原上种出新鲜蔬菜。
一开始,他以为自己在家里种过菜,在高原种菜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然而,尽管他卖力地松土施肥,种上了土豆、白菜、胡萝卜这些容易成活的“老三样”蔬菜,但是白菜光开花不长叶,胡萝卜抽薹硬得像木头,失败了。
孙超不泄气。他一边总结经验教训,参加培训,学习大棚种植技术;一边对土壤进行大规模改良,然后又试种西红柿和辣椒等蔬菜品种。可是,又失败了。虽然,他非常难受,但还是咬牙坚持。他多次写信向高寒地区蔬菜种植专家请教。每天趴在地上测地温、量酸碱。经过100多次的试验,终于突破了关键技术问题。大棚里终于长出了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那天,孙超高兴得流出了眼泪。他趁热打铁,挑出30多种适合高原种植的蔬菜,开始规模种植。终于在帕米尔高原上创造出“万仞冰峰,十亩江南”的奇迹,改写了多少年来战友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之后,孙超高歌猛进。接连攻克了高原冬季种植蔬菜和高原室内养猪养鸡等难题。不久,官兵们的新鲜蔬菜自给率就达到80%;猪肉、鲜鸡蛋自给率达到90%。
孙超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帕米尔高原。当地塔吉克族群众纷纷向孙超请教大棚种植技术。孙超先在电视上向各族群众传授高原种植、养殖知识,而后经常深入乡村,帮助农牧民解决了大棚建设、种植技术等难题。农牧民都亲切地称誉他为“木泰汉”(塔吉克族语:精英、专家)。
2009年8月,一家央企老总在参观大棚种养殖基地后,钦佩地对孙超说:“你复员离开部队后,就到我们公司来上班吧。”孙超笑着回答:“红其拉甫就是我成长的摇篮,我还没有离开的打算。”“我今后还是继续在部队为战友们种好菜,养好鸡,喂好猪。”
这就是可爱的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的战士!他们坚持发扬革命军人的光荣传统,为了帕米尔高原上的那一片绿,为了祖国的安全,甘愿扎根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