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炯强
近日,上海的两所名校复旦和同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合,成了件新鲜事。之前,听到最多的是高校与企业结盟、政府与高校签约。国内高校尤其是名校之间订立战略合作的,几乎看不到。因为,名校过于强大,各具优势,其所长学科“独步天下”。
复旦的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的排名不仅国内领先,且享誉世界;上海交大的造船、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实力超群;同济的建筑设计规划名扬四方。原本,各有各的王牌,各自独领风骚便好。上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大整合,似乎为各所名校分了工、划好了“地盘”。
然而,当今科技创新趋势已容不得名校再把自己圈在围墙之内。很多新科技已不是某个专业所能“包办”的,而是交叉现交叉、融合再整合。以人工智能为例,它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数学、物理、材料学等各学科高度融合的领域,甚至还包括了心理学、伦理学。任何一所名校不可能“单打独斗”“一校独大”,强强联合是唯一的选择。
近些年,有一个现象颇耐人寻味: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物奖、化学奖等的联合得主,均来自不同的大学,他们不拘泥于自己是哪个名校的人,只要志同道合、取长补短,便密切合作。反观国内,科研尚有“门户之争”。
于是,各高校想法来“破墙”。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曾联合发布通告,宣布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且学分互认。各地的大学城,表面上都是校际资源共享。但“破墙”不仅限于此,更要拆除各高校之间的“心墙”。从这个角度看,期待复旦、同济的此次签约,能迈出实质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