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2日 星期日
高校当强强联合 探索深渊生命之谜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  抗癌好帮手 让“红外慧眼”看得更远
第8版:科创上海 2024-01-20

让“红外慧眼”看得更远

孙胜利(中)与科研人员在项目测试数据分析

中国科学院新晋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孙胜利

旁人眼里,他是“科研苦行僧”。经常是清晨6时到办公室,深夜10时才离开,自律、勤勉。

作为2023年中国科学院新晋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孙胜利研究如何用红外探测技术实现极小概率事件的早期发现。

他认为自己是个“跑者”,无论是字面意义上,还是科研征途中。博士毕业后的近9000个日夜,孙胜利“跑”得很专心,让遥感卫星的“红外慧眼”看得更多、更远、更清晰,这事儿值得钻研一辈子!

练就红外“火眼金睛”

科学家眼里,物质能量的变化蕴藏着信息,而能量变化带来信息的最典型波段就在红外。在时敏信息获取中,不同物体的温度不同,它们所辐射出来的红外线也会有所差异。

云、大气、地球等宏观尺度的红外辐射信息,上海技物所和国内前辈同行攻关了半个多世纪,成果在天气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孙胜利要挑战的是极小概率事件,也就是那些在一般统计意义上被认为不会出现的事件,一旦出现却将造成极大影响和损失。

他领衔的团队做到了。“如果有人在广场上扔下一个烟头,无征兆,周围环境复杂,我们造出的‘红外慧眼’能马上察觉,并精准定位。”为有效区分有用信号和无用噪声,孙胜利想到了解决之策:增加时间的观察纬度。“尤其是信号发生剧烈变化的瞬间。”他强调。

红外科技前沿探索,国之所需,也不断冒出新课题。最近,孙胜利领衔的团队,将目光聚焦到智能体之间的微弱相互作用上,特别是人工智能系统产生的微弱信号,“一群蜜蜂飞过来,要辨别是否混杂了AI蜜蜂”。

做梦都在破解难题

孙胜利依稀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用玻璃瓶底组装成简陋的望远镜,看到了成像模糊却确实放大的景物。那一刻,再抬头仰望星空,“看得更远”就成了他的人生梦想。

科研生涯起点,对他而言,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他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风云二号扫描辐射计研制团队;地利,这儿是红外领域最肥沃的土壤;人和,他遇到了恩师陈桂林院士,跟随裴云天研究员、徐如新研究员等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徜徉在一个追求“看得更远”的学科领域——红外物理与探测技术。也恰是在这段岁月,他与“红外”结下不解之缘。他说,利用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实现看得更远的目标,很难却令人兴奋。

攀登科学高峰,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复杂的探测仪器在重力场下总有形变,长时间没有突破,以至于孙胜利有次梦到相机形变是由于安装脚异常受力,惊醒却发现原来是自己的脚被压在箱子下了。

为了实现广角红外成像,必须研发新型光学系统。春风得意时,老前辈却断言不可行。孙胜利仔细一想,的确,前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关键问题——检测工具。后来按部就班“补齐短板”,质疑成了点赞,前辈还为此专门出书,成了上海技物所的一段佳话。

“‘跑’也要有智慧啊!”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逐渐感悟管理也要“讲科学”后,慢慢做出改变,“流程不停人轮休”,整体效率反而提升了。“做科研不一定非得是苦的。”他笑着说。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