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
过年了,粤人要吃发菜,以博口彩之利:发菜——发财,谐音也。
须知此发(髪)异于彼发(發)。试想,發财好比生髪,那也太缓慢太纤小了,不算爽利。
虽说如此,我们仍然坚持,有财可发还是好的,至于大发抑或小发,看个人造化吧。
所谓发菜,是指长得像头发那般的菜。许多人听说过但没见过,或,见过但没吃过;我当然既听说过也见过还吃过,却免不了犯浑:一直以为发菜是像海带、紫菜、海草一类的海产品呢!我想,这也是许多人认知容易出错的地方。
清代李渔可能是最早记载发菜的有心人,《闲情偶寄·饮馔部·蔬食第一》曰:“菜有色相最奇,而为《本草》《食物志》诸书之所不载者,则西秦所产之头发菜是也……此物产于河西,为值甚贱,凡适秦者皆争购异物,因其贱也而忽之,故此物不至通都,见者绝少。”
西秦、河西,当为如今甘肃及周边。由此可知,发菜生长于荒漠、半荒漠、干旱、半干旱地区,与海洋没有关系。
李渔还说起一桩有趣事:他客居甘肃时,经常得到当地官员宴请或馈赠食物。一次,他将外出,发现炕上有一团凌乱的头发,误以为是丫鬟梳头时掉下来的,想把它扔掉。丫鬟告诉他:“那不是我的头发,而是官员们送您的礼品。”他便向当地人咨询该物究竟是什么,人们告诉他叫头发菜,通常用滚水浸泡,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等菜”。于是,他“携归饷客,无不奇之,谓珍错中所未见”。
德龄公主《御香缥缈录》第九回“御膳房”一节描述道:“它是细得像头发一样的东西,所以叫做发菜……不过发菜的滋味,却未见其美在何处,而它的用途,也并不广,只有把它截断了,混在猪肉里煎炒,倒很有几分特殊的风味。”由此可知,慈禧太后也好那一口啊。
对付发菜,北方人办法不多;在南方的上海,比如我家,以前发菜入馔,也只是一道发菜鸡蛋羹而已;而更偏南的粤港澳地区,花样就十足了:发菜蚝豉、鲍脯发菜、发菜扒圆蹄、发菜猪肉鸡蛋、发菜扣猪手……
看上去如此美好的食材,为什么近些年来人们很少再碰?原因是它被列入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专家称,发菜本身并不濒危,价值也不太高,但搂采发菜破坏环境非常厉害——搂采2两发菜需要付出荒芜10亩草地的代价;收益几千万,环境损失却达百亿之巨。与其得不偿失,不如一禁了之。善哉。
然而市面上、餐馆里、家庭中为何不时仍有发菜飘来荡去?不能完全排除偷搂偷卖的可能,不过,绝大多数应该是“人工发菜”或“海发菜”登堂入室。
海发菜是海产品,它与发菜既有不同之点,也有相似之处。从外观上说,发菜比海发菜更细更黑;从营养上说,各有优势。正因如此,海发菜“冒充”发菜成为一种选择,值得推荐。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蓝色多瑙河》开头的弦乐震音被掌声打断时,指挥都会转身对着听众叽哩咕噜一番,然后带领乐手齐声高呼“Prosit Neujahr!”尽管不知道他们说啥,但咱不照样咧开嘴笑嘻嘻的——想来不外“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之类。那么,如果你只想讨个口彩而不计较口感的话,年菜中引入人工发菜或海发菜,又有什么违和感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