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大年三十,一顿年夜饭,一个团圆年。不过,这也是近年来最后一个大年三十——从2025年至2029年,都没有大年三十,只有大年二十九。
即将到来的甲辰龙年,“两头无立春”,民间称这样的年份为“无春年”。事实上,无论是未来五年都没有大年三十,还是“无春年”的形成,都是农历历法出现的正常现象。
大年三十去哪了?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的,称之为“朔望月”。具体而言,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定为农历初一,即“朔”;而看到满月的那一天为“望”。再到下次“朔”的日子就是下一月的农历初一。
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是自然节律。所以每个“朔望月”也不相同,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06天。众所周知,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
大小月的出现并非一大一小这样的间隔排列,也有可能出现连续几个大月或连续几个小月的情况,这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总体而言,大月的数量要比小月多,同样,有大年三十的农历年份要比没有大年三十的农历年份多。
天文科普专家表示,大年三十“缺席”的情况,差不多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亦有可能“连续缺席”。
据悉,到2050年,农历春节前一天为大年三十的共有14次,没有大年三十的有12次。
“无春年”并不罕见
事实上,所谓的“无春年”“两头春”都与春节的阳历日期不固定有关。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也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历法。因此,节气在公历中对应的日期基本固定。
然而,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对应的日期却大有不同。这是因为农历(阴阳历)是以月相盈亏和太阳周年视运动两个自然周期为依据制定的。天文科普专家解释,为了兼顾一年中寒暑季节变化,古人还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也就是很多人所熟知的“十九年七闰”——在19个农历年中规定12个平年,每年12个月;另7年每年增加1个月,变成13个月,增加的月为“闰月”。
如此,闰年共13个月有384天左右,平年共12个月有354天左右,大致保证了农历19年内一年的长度约为365又1/4日。由此,若上一年农历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反之,若有闰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推迟19天左右。
据介绍,立春在公历中的日期是2月4日前后。随着春节在公历日期中的变化,农历一整年中可能会出现两个立春日,也可能一个立春日也没有。以即将到来的甲辰龙年为例,春节是2月10日,而立春是2月4日;2025年春节也就是乙巳蛇年春节是1月29日,而立春是2月3日。所以,甲辰龙年一整年都没有立春。
“两头春”“无春年”或“单春年”都是经常发生的,是正常的历法演变所致,无需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将其与吉凶祸福等相联系。据统计,在本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年份有37次,无春的年份有37次,单春的年份有26次,其中年初立春有12次、年末立春有14次。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