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啸天
上个世纪,上海居民家庭大多数烹饪用的是煤球炉,后来有了蜂窝煤炉子,自行加工蜂窝煤饼也开始在坊间流行。由于第一代蜂窝煤饼是用模具从上往下用力敲打成型,俗称“敲煤饼”。“敲煤饼”是一件效率低、很耗费体力的活,在上海也曾经成为社会底层家庭男主人的一门“功课”。后来不知是哪位能工巧匠把“上敲式”的模具改进成为“下压式”,加工蜂窝煤饼就省力多了。
我上山下乡所在的黑龙江省854农场有无烟煤资源,家家户户做饭和取暖都烧无烟煤。但这种办法煤块燃烧不充分,使用时也很不方便。1975年元旦春节期间,知青大张回上海结婚,觉得上海的蜂窝煤饼蛮好,专门到她姐姐的上海星火铁工厂,让师傅按照上海“下压式”蜂窝煤模具做了一个。由于蜂窝煤饼火大、省煤、特别好用,很快就在农场的邻居中传开。那时,一次做一批蜂窝煤饼,总是前一天傍晚按照比例和好煤泥,第二条起早制作,基本上当天就能晒干。蜂窝煤炉子构造比较简单,普及得快。至于“下压式”蜂窝煤模具结构比较复杂,则需要工厂制造。据说“下压式”的蜂窝煤模具现在网上仍有销售。
蜂窝煤在农场的风行带了制作蜂窝煤模具的热潮。据当时任领导的一位老同志回忆,农场很多单位都遇到了工人为朋友做蜂窝煤模具“干私活”的问题。冷静地想一想,加工蜂窝煤是老百姓生活的需求,蜂窝煤模具必不可少,简单粗暴地禁止不合民意也不得人心,倒不如顺势引导把做模具从“地下”引入“地上”。于是,当时的农场修配厂以成本价收取材料费和工时费,公开接受做蜂窝煤模具的要求,满足群众的需求。
如今,在上海已经难觅烧蜂窝煤的踪影。我的“第二故乡”也已经普及液化气和集中供暖,烧蜂窝煤已经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