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重逢 深情(国画) 一起种树去 雄甲辰 照我思索 叶圣陶与赵景深的君子交 岁朝清供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4-02-25

岁朝清供

管继平

明清以来的画家,不少都喜欢画一些清供图,如文房配蔬果,或梅兰倚瘦石。所谓“清供”,按字面意思,即“清雅之供品”。其最早大概来自祭祀、礼佛,每到重要时日,向佛祖或是先人敬香,再供奉些鲜花蔬果之类,后逐渐被文人雅士赋予了新的寓意,成为人们节日生活中的文化习俗。尤其是新年来临,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彰显年味,有条件的人家就会在自家的室内案头,置一些清雅悦目的装饰物以供观赏,因此又称“岁朝清供”。“岁朝”就是新年之始,年初一的大早,诸如摆放些盆景插花、时令蔬果、文房奇石、书画古玩等等,可以为厅堂书斋增添不少新年喜气和文人雅趣。所以说,岁朝清供,它追求的是一种仪式感,尤其是文人的推崇与宣传,清供就成了赏心悦目的“雅玩”,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参与和向往。

然而在过去,“有条件的人家”终究还是少数,置放“清供”虽说可丰可俭,但通常的想法总希望能尽量丰富一点,此时,文人就想出一条妙招,按自己的需求,画一幅“岁朝清供”图,挂在墙上,既可补壁,又可展现丰富多彩的物品,为新年营造一派喜气。此招甚为文人所爱,渐成风气,于是,“岁朝清供图”则成为一种绘画题材,流传至今。存世最早的《岁朝图》传为北宋赵昌所作,距今也有千余年的历史了;而且画画还可以随心所欲,每年不断更换清供物品,比起线下找实物供奉自然方便不少。据说吴昌硕每年都要画一幅“岁朝清供图”,悬于自家堂室,以添新春新意。他曾于《缶庐别存》中说:“己丑除夕,闭门守岁,呵冻作画自娱。”可见他的岁朝清供图,多作于除夕,他还说“写梅取有出世姿,写菊取有傲霜骨,读书短檠,我家长物也。”除了吴昌硕,像金冬心、郑板桥、任伯年、王一亭、吴湖帆、张大千、傅心畬等,都有精彩的“岁朝清供图”存世。我曾经看过一组齐白石的《岁朝图》,也很有意思,齐白石是喜欢创新的画家,他的作品中喜欢加一些时下的物品,如大大的红灯笼、长长的一挂鞭炮等,甚至那种“二踢脚”的大炮仗,他也能入画,可算别有新意。过去的岁朝清供图,最常见的就是梅花、水仙、天竹、月季等时令花木,再配以奇石,香果。中国文人要讨新年的口彩,最喜欢玩“谐音梗”,譬如画五个蝙蝠围着寿桃,就寓意“五福捧寿”,画梅花枝上停一只喜鹊,就寓意“喜上眉梢”,画四只红柿子,就是“事事如意”,画佛手喻示“福寿”,画胆瓶喻示“平安”,其他还如百合喻示“百年好合”、水仙喻示“神仙”,葫芦喻示“福禄”,猫蝶喻示“耄耋”,石榴喻示“多子”等等,几乎应有尽有,反正是新年的吉语祥辞、妙言佳句,多多益善。

清供的主要功能是养眼,提升心境。它一旦入画,就已经从有形实物的丰与俭、多与少升华至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了。南宋的进士林洪著有《山家清供》,其中有一诗云: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除夕的冬夜,一家人围炉而坐吃芋头,也是一件无比幸福满足的事了。过去大多的书生文士,即便家中并不富裕,别无长物,但过年的仪式感依然存在,所谓现实很骨感,但想象还是很丰满。汪曾祺在《岁朝清供》一文里说,他见过一幅旧画,画一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曰:“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幅旧画是谁的画谁的诗,汪曾祺没说,但与这类似的诗句,郑板桥也在他的《寒梅》图上题过,郑题的是“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意境相似,词句大同小异。另外,我见王一亭的“岁朝清供图”,也有多幅图虽不一,但皆题写了“插了梅花便过年”的诗句,可见此句应用甚广。

我想起郑逸梅好像在《艺林散叶》里也有一段掌故,说某岁除夕,他途中恰遇老友钱芥尘。钱问曰:“过年忙劳何?”郑答曰:一切从简,插了梅花便过年。不料钱芥尘回答说:“吾更简,不插梅花亦过年!”寥寥数语,文人之放诞洒脱,此处立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