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
上世纪60年代我曾是小学乒乓球校队主力,后因“文革”、下乡而停顿。改革开放后又忙于高考、工作,仍没空打球。所以,我一退休就去小区乒乓房了。现在新小区邻居之间很少说话、交往,但一打起乒乓,大家就成了无话不谈的“乒友”。乒乓房有位高手曹金根老师,他1946年出生于杨浦区,1964年分配到闵行的万人国企上海电机厂,该厂乒乓运动颇负盛名。曹师左手直拍,1962年已是乒乓三级运动员,一进厂就被厂队吸纳,每周3天集训,常外出比赛,还接触过多位国手,1966年升为乒乓二级运动员。
他只要不去外地旅游,每天都会来乒乓房。退休乒友们向他讨教,后来连一些中青年邻居也纷纷拜他为师。如读大学的肖方,从握拍零起步开始,接受他以“一对一”的方式教授。仅两三个寒暑假,球技就突飞猛进。而做这些,曹师都是义务的。其实,曹师比外面商业性乒乓房只陪打球、不讲门道的教练还高明——他总结自己几十年打球的心得,写出几万字,打印出来装订成十多册,供大家浏览,能够做到既“言传”(讲理论)又“身教”(手把手)。他还在乒乓房办了墙报,贴出自己归纳的“乒乓速成法口诀”,并在乒乓微信群里不断向我们传授球艺。曹师还率队在上海与韩国业余乒乓队进行友谊赛,并与大家一起到浙江去切磋球技……七八年来,我的乒乓水平提高了,还减重10公斤,而其他几十位乒友也都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