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作业写在大自然里,也把家国情怀和专业素养写在思政课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周立旻领衔的课程团队,近年来在全国拓展了近200个实习站位,拟定1500多个课程思政野外实习教学设计,基本覆盖西北沙漠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长江三峡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需求与重大工程。
成果化为育人资源
在专业学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将相关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内容无缝衔接其中,从而避免思政与专业“两张皮”或“贴标签”的做法,让周立旻团队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课程创新改革中尝到了甜头。“以往教学中,由于缺乏本专业相关国家重大问题与需求的牵引,学生们普遍对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建设缺乏深刻的感知、体验和认同。”周教授介绍,新打造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课程,以国家重大需求与问题导向作牵引,将专业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重组优质实习资源体系。
团队教师带领同学们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大保护等国家重大课题,挖掘区域实习资源,构建了长江三角洲“大民生、大生态”野外实践基地、贵州普定“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野外实践基地、新疆北天山“大倡议、大民生”野外实习基地,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真实情境课堂里,将思政课程自然地导入课程思政里。
课程思政鲜活教材
4年前,周立旻教授带着团队成员和学生来到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陈家寨村。这个曾经深受地球“癌症”喀斯特石漠化制约的小小村庄,在周教授所在交叉团队十多年的科研助力下,在“路-沟-池”一体化高效集水技术的支撑下,共种植梭筛桃8000亩,年种植及相关周边收入达到了3亿元。周教授在这片新时代的“桃花源”里录制微课,跟同学们讲述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梭筛经验”与脱贫攻坚故事,并依托石漠化治理科研设施,构建了系列化专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现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能体验学科专业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方法与价值,成为课程思政的又一本鲜活教材。他说:“通过多年的生态恢复,该区域形成了春季漫山桃花与山下夜郎湖交相辉映的桃源胜景,而每逢夏季前来纳凉采摘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这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典案例吗?”
在贵州野外实践基地,《现代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自然地理野外实践》等课程思政微课相继录制完成。这些微课还依托“大工程——天眼-500米射电望远镜”和“大生态——国家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等实践基地,从地貌学、水文水资源、土壤学、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地理专业角度,阐释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演化规律,解析石漠化区域经济开发原理,并以此为课程思政的范本,将制作完成的10个微视频,提供给教学使用或在线分享。
贵州普定县领导评价说:“华东师大课程思政野外实践基地落户普定,将促进双方进一步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实践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为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