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草木人间》:不仅仅是一部反传销电影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奈飞版《三体》为何遭吐槽? “又小又可爱的”Chiikawa共情了谁 象征会产生更大艺术概括力 一位歌剧指挥的天赋与素养 期待“上海之春”有更多这样的创作园地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4-04-07

期待“上海之春”有更多这样的创作园地

——第七届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观后感

◆时 黛

第七届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近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上演,创作者们以多元的创作视角呈现出当下的时代质感。相较于出自名家、名团的“上海之春”主体演出,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是更具探索性的创作园地。它将上海本地专业团体、创作者们聚集于此,蓄开拓之力,不断探寻舞蹈作品内容与形式更广阔的疆域。

寻找精神的“栖息地”

一直以来,艺术都是记录历史最优雅的笔触。在前两届展演中,适逢祖国重大纪念,更多抒写革命情怀、塑造民族精神群像的作品涌现。这两三年,相关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大量涌现。而在本届中,我们看到了人们火热的生活、各具色彩的民族风土,以及对文化的探源和对生命的观照。

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深挖创作题材,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届展演中,也看到了舞蹈创作者们的努力践行。比如:展现宋代汝瓷之美的《汝瓷赋》;展现根植于广袤中国大地上的西域风姿的《石迹·龟兹》等。《一抹天青》看似《汝瓷赋》的“姊妹篇”,如果作品将重点放在“中国色”的文化意蕴上,舍弃瓷器的实体表现,可能会找到自己的审美呈现。

此外,展演中一些观照内心、饱含寓意的创作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墙缝里的诗》《跋》都以现当代舞为载体,表现了人们在某些并不明朗的境遇中或恐惧,或坚韧的心理描写。类似题材中,芭蕾群舞《苏醒的大地》展现出更明媚的气息——展现了两股力量从相斥到相融的变化,以“光亮”唤醒“大地”,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双人舞《孤岛之上》以更为丰富的视听语汇,映射了每一个蜷缩在自己内心、无力冲破狭小社交牢笼的人,也像是讲述人生始于孤独、归于孤独的境遇。

当然,也有关于爱情、乡愁、自然之乐的抒情性作品。无论是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还是情感宣泄、思想交流,通过舞蹈作品激发传统文化生命力,关注了都市人群内心的情绪状态是这个时代创作者发出的声音。

探索舞蹈本体语汇

舞台语汇是大众欣赏舞蹈时最先接受到的信息,作品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都是通过典型的舞台语汇来传递的。本届展演同样看到了语汇上的探索,其中不止于我们期待的“创新”,也有在形象塑造上、舞台构图上精益求精的作品。前者以独舞《蒲公英》为例,舞者运用勾脚、折腕、关节动作的节奏点塑造了植物的独特形态,以出色的动作质感演绎出了蒲公英在风中轻盈的飞舞、旋转;后者以群舞《红日》为代表,作品有着丰富的队形变化和干净的动作层次,让人领略到群舞创作技法自身的美感。

而说到“创新”,《瞬息》《彼岸》《在希望的田野上》《乐不可言》等作品都有亮眼的表现。其中,群舞《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层层递进的情绪结构,恰如其分的肢体语汇和道具运用,让观众看到了勤劳的人们和火热的生活。

双人舞《乐不可言》更是制造了惊喜。作品以安徽花鼓灯的节奏打底,糅合了花鼓灯、街舞、现代舞多个舞种,找到了它独树一帜的肢体语言,成功地将人物放在了当代某城市的街头,演绎了一出有些无厘头的喜剧小品。

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崭新的、富有个性的舞蹈语汇,也感受到,“创新”需要深耕,它不是为新而新,而是立足舞蹈本体的探索,是与肢体语言紧密相关,甚至不可分割的创意表达。

在这个推动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也存在一些有价值的主题创作缺少受众、创新沦为“吸睛”手段的情况。因此,更需要上海“新人新作”一类的专业舞蹈展演的举办,通过优秀的作品、正确的审美、有价值的创新实践来引领大众、培育观众。期待优秀的“新作”在时间的历练中成为“经典”,也期待更多优秀的创作者、表演者带来感悟与思考,个性与勇气,让生命与艺术的绿意在“上海之春”始终相伴相生。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