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救护车上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尽早确诊并启动强化降压治疗,将显著改善其临床预后状况。昨天,从欧洲卒中组织会议(ESOC)归来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李刚教授介绍了这一重要成果。他于当地时间16日在ESOC上公开发布了该临床研究,国际权威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期发表相关论文。
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明确“脑出血强化降压2小时治疗时间窗”——针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小时内启动强化降压治疗,将收缩压降至130—140毫米汞柱,可减少25%的致残致死风险。
临床上,脑卒中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种类型,相较而言,出血性脑卒中预后差。所谓“时间就是大脑”,院前启动干预是脑卒中救治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全球脑卒中救治指南亟须完善的薄弱环节。
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作为主要牵头单位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盲态终点评估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脑卒中急救车超早期强化降压研究(INTERACT4),覆盖中国东西部6个省及直辖市的55家医疗单位,历经8年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脑卒中院前急救临床研究,也是首个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确显示强化降压显著有效的临床研究。
据悉,脑卒中急救车超早期强化降压研究成功纳入2425名患者,分成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结果显示,对于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两组之间的3个月功能预后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超早期强化降压显著降低了3个月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相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院前降压增加了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
“这是第一个在脑出血患者中明确显示强化降压显著有效的临床研究,为制定和修订脑出血治疗指南提供了高级别的证据支持,提示像缺血性脑卒中一样,脑出血也存在超早期的黄金治疗时间窗。同时,研究指出了院前快速鉴别脑出血并立即给予降压治疗是未来临床研究和医疗实践的方向。”李刚告诉记者。
李刚在欧洲卒中组织会议学术演讲时专门强调,“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研究”,我国120急救体系中,救护车上配备了正规急救医生与急救设备,有资质、有条件针对脑卒中患者启动超早期强化降压,是该临床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