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精准“打鬼”,让消费者“称”心如意 上海营商环境“媒体观察员”机制启动 自觉做党章忠实践行者党纪忠实执行者 创新探索“永不落幕的花展”
第2版:要闻 2024-05-22

精准“打鬼”,让消费者“称”心如意

方翔

这两天,在打假博主的曝光下,“鬼秤”受到了各方关注,并成为了网络热词。“鬼秤”乱象,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鬼秤”之“鬼”,在于机关重重,像一些商家更是通过设定密码,一键切换为正常模式,逃脱检查。除了农贸市场之外,现在从线下到线上,从生鲜到黄金,从路边摊到品牌店,都存在不法商家使用“鬼秤”的情况。去年3月,上海一家火锅店就因为缺斤少两被查,相关话题还登上了热搜。今年1月,杭州一黄金店使用鬼秤也引发关注。

抓住“鬼秤”之“鬼”,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打假博主身上。虽然此次打假博主的曝光,引发了网友对“鬼秤”问题的关注,并促使当地主管部门拿出切实措施进行整改。但是网络热点毕竟只是一时,热点之后,“鬼秤”很可能“死灰复燃”。

要根治“鬼秤”现象,市场监管部门不仅需要健全完善投诉机制,还要及时受理消费者投诉,推动重点监管与长期整治相结合,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监督网。据悉,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今年在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中,将严查使用“作弊秤”、零售商品缺斤短两等违法行为。

让“鬼秤”之“鬼”无处藏身,需要全链条进行精准打击。像一台普通的标准电子秤,售价只要一百多元,但经过改造能够实现缺斤短两的“鬼秤”,则需要三百多元,甚至可以达到远程遥控的效果,这也让一些不法商家铤而走险,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销售。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打击计量违法行为的力度,需要追根溯源,彻查“鬼秤”背后的非法改装生意,从源头上遏止此类违法乱象。

缺斤少两,不是小事。精准打击,杜绝“鬼秤”。依法严厉打击计量违法行为,构建一个更干净、更安全、更放心的诚信消费环境,让消费者“称”心如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