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牛角沟的绿意(油画) “小三鲜”大魅力 心中有歌 为母十五载 蔬菜与草 上海人的精乖 苦楝小记
第13版:夜光杯 2024-05-25

为母十五载

北北

过了第15个母亲节,我对做母亲这件事还是很迷惘,什么样的母亲是好母亲?“放手”与“放任”的临界点在哪?“规划”和“控制”的区别是什么?为人父母真是一项终身功课。

现在流行“原生家庭”回溯,孩子成功也好,出问题也罢,都要回溯一下。如果孩子成功优秀,回溯原生家庭发现其父母大多高要求、强规划,但这些成功人士中,不乏后来反省自身,发现有这样或那样的人际交往问题,于是又回溯父母在其情感教育中的缺失;如果孩子犯罪或抑郁了,也要去回溯,但发现除了放任孩子不管的,后者的原生家庭跟前者很类似。为什么相似的原生家庭会培养出截然不同的孩子?作为孩子原生家庭的重要成员,我时时如履薄冰,生怕孩子以后特成功或特失败回溯起来,我得承担重大责任。所以每当我看到《学神学渣,主要看爹》这类文章,第一时间就转给孩子他爸,感觉文章转走了责任也转走了。

我常暗自为自己打抱不平,为何在家庭分工中承担育儿各类琐事的是我,比如从小到大的各类课外班,我是总协调员,高峰期辗转在和孩子有关的9个微信群;他的OK镜、牙齿整形、头疼脑热,预约医生陪同的是我;他的择校,上传一大堆文档的是我;寒暑假安排,准备签证材料和机构及教练的对接,是我……而孩子的父亲,只需做一件事,转账。谁出钱谁是老板,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觉得女性搞钱的最大收益是,成了出资方就可以把育儿琐事交给另一半或外包给专业团队。

在这种持续的暗自不平中有时我会忘了自己有娃。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聊得正嗨,突然闹钟响了,想了半天,原来要接娃去了。那时孩子已十多岁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我觉得这是对于做母亲付出感强的补偿机制。忘记自己有娃的那一刻让我又回到了单身时代,那一刻我不是妈妈,我就是我。做母亲有做母亲的幸福,做自己有做自己的幸福,后者的体验显然在女性做了母亲之后更稀罕。

每当过节,我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虽然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承担了大多数繁琐的操作性事务,但由于时时迷惘,加之偶尔忘记角色,和我身边那种育儿理念坚定、目标明确、执行力强的优秀母亲相去甚远。所幸孩子不以为意,也在我的迷惘和健忘中自由成长,还经常能给我文化反哺,让我能重新审视自我、丰富自我。感谢上天,给了我做母亲的机会,让我能体验这份最不容易的工作,在付出与获得中更懂得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