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中欧刺绣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第15版:新民环球 2024-05-30
加强交流互鉴 推动文明交融

中欧刺绣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法国高定服装采用吕内维尔刺绣

海派绒绣文创产品

源自法国宫廷的丝带绣

匈牙利传统的马丘刺绣 本版图片GJ

■姜浩峰

白色的织物上深红色的绣线,勾勒出一幅对称、祥和的图案。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近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应邀同匈牙利总统舒尤克夫人纳吉共同参观布达王宫并茶叙时,欣赏的一幅匈牙利传统刺绣作品。

这一欣赏匈牙利海兰德瓷器和传统刺绣技艺的活动,给中国贵宾留下深刻印象。彭丽媛表示,瓷器和刺绣是中匈两国文明的共同符号,期待两国艺术家加强交流互鉴,推动文明交融。

此前一天,彭丽媛在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也提到,“中塞两国的刺绣文化具有相似性,双方可以加强交流互鉴,鼓励两国年轻人积极参与其中,推动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

从中国向西望会发现,欧洲不少地方有着刺绣文化,有的曾成为欧洲宫廷服饰和装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的在民间传承发展,甚至与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地的类似文化发生着交流。

颇有神似之处

看到匈牙利马丘刺绣作品,不禁令人有种与中国刺绣何其相似的感觉——大朵大朵的牡丹花或玫瑰花造型,红得那么深那么艳,红色的花朵之间则夹杂着绿色的叶片。

“最初刺绣只用在装饰床单和毯子上,后来才开始出现在男女服装和桌布上。渐渐,这些图案也被绘制在板条箱、盘子和餐具上。”由匈牙利国家旅游局的相关介绍指引,可以到马丘博物馆领略匈牙利北部小镇迈泽克韦什德的刺绣工艺。当地原本盛产一种白色短袖夹袄,特别是年轻的姑娘穿上有马丘刺绣图案的夹袄,更显得俏丽可人。

上海高校教师、海派旗袍盘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秋雁说,当她第一次看到马丘刺绣的图案时,第一观感就是与中国北方的一些绣样特别像,无论是白色的底子还是红色的图案都似乎在传递着一种信息,“我们早有联系”。

就源于宫廷的一些刺绣来说,欧洲刺绣与中国刺绣也颇有神似之处。法国民俗学家拉西内在著作《世界装饰纹样图典》中特别提到中国清代官服上的胸缀饰,也就是俗称的补子——“上面绣着飞禽走兽,文官服采用飞禽图案,武官服采用走兽图案,有真实动物也有神兽。官员的官阶不同,官服图案也会不同。还有一种官服是蟒袍,上面绣着蟒,比朝服和吉服要短。”尽管拉西内将文官服上的锦鸡误理解为凤凰,还做了一番自以为是的解读,令人忍俊不禁,但仍能看出他确实注意到了中国官服胸缀饰的制度性含义。

而在法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路易十四时期发明的紧身制服,无论袖口还是下摆都用金丝和银丝绣成大量花饰,能穿着此等衣服的贵族,需要得到国王亲自签署的证书,堪称“奉旨着衣”。而女贵族在国王面前,需要身着有刺绣的露肩裙、紧身衣和灯笼袖。有记载,1704年路易十四曾因有女士在观看戏剧演出时忽视此种穿着而大发雷霆。

尽管法国刺绣一度因为大革命前夕条纹服饰的兴起而有所衰退,但到了拿破仑时期又有所恢复。有记载称,有一次拿破仑为了处理巴黎出现的政变匆匆赶回,半夜里一行人准备通过卡鲁塞尔凯旋门进城时,不得不让随行人员各自解开衣扣,让哨兵看到内里衣服上的绣花,确认职务官阶后才得以进入宫廷。

从欧陆到英伦,一些象征家族标识、职级等的刺绣徽章,逐渐变得具有抽象意味。而按照拉西内的理解,中国清代官服的胸缀饰“带有写实主义和象征性色彩”。总之,无论中西,刺绣纹样一度成了官服上的官阶标识。

针法各有异同

有说法认为,近代以来的欧洲刺绣源头主要有二,一是来自阿拉伯的金丝银丝绣,二是来自中国的丝绣。不过发展到今日,与中国有四大名绣等流派类似,欧洲各地的刺绣也是流派纷呈。这些风格各异的流派,与欧洲各地的生活方式、人文艺术气质之不同,都有关系。

在刘秋雁看来,源自法国宫廷的丝带绣特别具有代表性——它犹如法国油画,画面带有透视感。据她了解,前不久国内还有源自美国的大型游乐园品牌准备设计一批法式丝带绣工艺品,作为伴手礼送给游客。原因是感觉丝带绣庄重典雅,能做出一种童话中公主与王子的感觉,与品牌定位比较吻合。

在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则有一种绣法大同小异的珠绣,材料主要是各种珠子,通过巧妙的搭配产生画面感。刘秋雁感觉,匈牙利的绣法与自己家乡中国东北的辽绣在技法上有类似之处,只不过匈牙利的作品在尺幅上略小,内容上也以小品为主。“英国有一种‘打籽绣’,我看从法国翻译过来的文献中提到一种‘结粒绣’,仔细研究下,感觉是大同小异的,或者说,在技法上‘打籽绣’就是‘结粒绣’。但英国人的作品和法国人的作品相比,又是几乎一眼能够区分的——情调不太一样。”

此类作品中特别精致的,在欧洲还是要数19世纪中叶法国人博纳肖发明的吕内维尔刺绣,它主打的就是晶晶闪亮——精细的玻璃珠、闪光亮片、水晶、珐琅和人造琥珀,都被连缀起来与织物相连。这一技法后来在巴黎一些高级定制服饰中较为流行,高级定制或奢侈品店推出服装设计图,确定需要的布料及颜色,刺绣工作室做出刺绣样品展示给客户。有时候客户会要求添加或改动,刺绣者再做出新的样品。当客户最终对样品满意之后,设计师会将服装版型寄出,由刺绣工人将图案绣制在服装坯布上,完成刺绣后再寄回工作室,最终完成服装制作。

在高级定制和成衣市场发达的法国,一度有较多数量的刺绣工作室,但随着绣花机械投入使用,手工刺绣行业面临萎缩。统计表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巴黎有约40个刺绣工作室,如今则大概只有五六家还在制作绣品。

一切源于交流

2014年,当潮州抽纱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许多当地人直呼意想不到。原因在于,虽然融入了一些本地刺绣的花样,但潮州抽纱其实来源于欧洲。《潮州府志》记载,当地抽纱业始于清末,潮绣艺人将西方国家传入的刺绣抽通工种与潮州传统刺绣工艺融会贯通,经几代创设,绣制艺人绵延相传,推陈出新而形成技艺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所谓“抽纱”“抽通”,都是当时对西式刺绣的中式称谓。

类似的情况还有烟台抽纱。1894年,英国传教士、北爱尔兰人马茂兰在烟台发现当地妇女心灵手巧擅长刺绣,于是创办仁德央行,组织传授欧洲抽纱工艺,并形成出口产业链。而后,马茂兰夫妇还创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增加产量。1949年以后,烟台地区的抽纱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从业人员一度超过10万,产品行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抽纱品种有雕平绣、威海满工扣锁、乳山扣眼、梭子花边、棒槌花边、手拿花边、网扣、勾针等,工艺技法丰富多彩,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海派绒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恒源祥绒绣工作室首席工艺师李蔷表示,如今成为上海工艺品一张名片的绒绣,本身也是起源于欧洲的。绒绣又称绒线绣或毛绒绣花,是一种用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刺绣的手工技艺。它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德国,16世纪逐渐在欧洲流行,20世纪早期传到上海。但当时无论是欧洲还是传到上海后产生的绒绣作品,大多数绣的是风景,绝少人物。经过李蔷的前辈刘佩珍、高婉玉、张梅君、范玲娣、唐根娣等几代绒绣名家的传承发展,出现较为传神的人物肖像作品。上世纪90年代,一些大型绒绣艺术壁画出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重要场合,其中也有李蔷参与的作品。

如今回看李蔷作品,诸如国际奥委会历任主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以及一些世界名画,她亲自染色的毛线成了一种特殊的颜料,创作出不输油画的画面感。2023年5月,“绣外慧中——上海绒绣环球旅行记”大型绒绣展览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从展出的李蔷作品分析,无论画面透视还是具体造型,一望可知带有西方油画的许多元素。可实际上,海派绒绣中的人物肖像真正成为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是在上海。而海派绒绣除了李蔷之外,还有多家工作室,呈现出花开数朵的态势。

在刘秋雁看来,源自中国的一些刺绣技艺能传入欧洲,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成为当地人衣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来自欧洲的抽纱绣法、绒绣等在中国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新的非遗,这一切都是因为交流。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今的交流远比往昔频繁,互相之间能感受到越来越多源自不同地方的美好体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