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你我的血肉之躯,了不起的造物奇迹 《我的世界》:小小少年与新时代的大世界 当一个画画的开始写字儿 文本的环球漂游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4-06-16

文本的环球漂游

王宏图: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扫码读好文

◆ 王宏图

曾几何时,环游全球还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又难以达成的企求。随着高速航空器的普及,各大洲之间原本遥远的距离的联系蓦然间成了便捷的通途,进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当环球旅行始料未及停摆下来时,物理迁移的缺失需要精神的补偿,这本《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便是那一非常时期的产物。

哈佛大学丹穆若什教授的这本书囊括了全球各地80部作品,说多不多,说少不少。长时间居家,丹教授以每周5天每天一篇、连续16周的速度写成了这本奇书:它既是一本别具一格的世界文学导览图,也是一本趣味盎然的私人文本游记。

丹穆若什教授是当今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的资深专家,土耳其作家帕默克曾戏称他是全世界读书最多的那个人。他的学术研究专著《什么是世界文学?》10多年前就由宋明炜教授领衔翻译,引入国内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教授与丹教授也特有缘分,这次又是他组织了一个精干的中文翻译团队,几乎是同步将这80篇首发于网络上的文章介绍给中国读者。从丹教授先前的专著《什么是世界文学?》就可以看出这本面向大众的《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中隐藏的学理脉络。其中提到的作品,相当大部分已有了汉语译本,像狄更斯、杜拉斯、卡夫卡、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等人还是国内读者熟知的经典作家。这一文学的环游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偏狭,从英国伦敦出发,途经欧洲大陆、地中海沿岸到近东、中东再到远东和美洲。通过众多的地理轨迹,丹教授将众多零散的作品拼合起来,它虽然还称不上是世界文学的全景图,但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视界。

近200年前德国大诗人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超越国别民族文学的构想,它在当年堪称前卫,成为日后比较文学研究的支点之一。对这一外延广泛内涵丰富的概念,丹教授在《什么是世界文学?》这一专著中作了系统性的阐发,而眼前这本《八十本书环游地球》可视为他对于世界文学构想的一次演练。这些作品都是他熟稔的,有的还和他童年成长的经历密切联系在一起,因而落笔时摇曳生姿。尽管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它们又不是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读来更像是随笔,有的从文本当中一个片段出发,有的从与文本相关的逸闻趣事引发开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显而易见,全书不是由经过严谨构思的八十篇文章织缀而成,而是很多带有即兴的成分。但即兴不是率性潦草,不时闪现着智慧的灵光。它们的确没有搭建宏大叙事的构架,常常只是片段式的点评,但它们不时向人们展示了即便是非常熟悉的文本当中不为人知的侧面。尽管作者是西方人,但他对日本文学有着异乎寻常的直觉。在对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的分析中,丹教授聚焦点落于西方传统和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古典传统在其文本中的交融与不可调和的冲突,而正是这一特性成就了三岛的文学魅力。全书这类发人深省的文字俯拾即是,但它常常也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做细致周全的论证,引发人多重联想。

尽管丹教授不是汉学家,但他这部书并没遗漏中国文学,它提及了5位作家的作品,他们分别是吴承恩的《西游记》,鲁迅的《阿Q正传》,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莫言的《生死疲劳》等。细读之下,读者不难发现其视角和国内的读者作家批评家和海外的汉学家的有所不同,他别出心裁把《西游记》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但丁的《神曲》相参照。如果要在欧洲文学中找到与《西游记》艺术效果相仿的作品,那得将《堂吉诃德》和《神曲》合并在一起才行。虽然吴承思与但丁、塞万提斯之间不可能有直接的影响,但它们三者在展示人们漫长的历险这一点上会合相通,狂放不羁的想象力和充沛的生命活力跃然纸上。

丹教授对此书的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它“只是提供了世界文学的版本之一,并不是某种全球化的‘同一世界’文学的统一秩序。”这与他在学术专著中的思路一脉相承,世界文学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有多种多样的“世界文学”,它是一个多层而动态的系统,而这本书便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例证。

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最危险的事莫过于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阿迪契所担忧的“只有一种故事的危险”,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学则展示出多种故事、多种境界和人类生活多种潜在的可能性——这或许是《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给人们最大的启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