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1日 星期日
《中国电影》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发行 打卡美丽上海  定格美好生活 谨防“解暑神器”成“伤人利器” 埃及文物抵沪  今起开箱布展 今年报志愿大家最关心什么?
第7版:上海新闻 2024-06-17

今年报志愿大家最关心什么?

首场大型线下高招咨询会举行 高招负责人和考生家长面对面

今年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后的第一年,也是实行通用版高考选考科目的第一年,考生都十分关注高校学科专业布点的优化调整情况。今年沪上首场大型线下高招咨询会,吸引了上海及周边长三角近万名考生及家长。那么,大家最想问的问题都有哪些?

昨天,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在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建桥学院举行(见右图)。在现场设摊提供招生咨询的上海高校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6所,外省市高校有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54所。

转专业 个性化选择

“目前来咨询的上海考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关于今年同济大学的特色专业和培养政策。我们希望选择最优秀的学生,和对同济大学最感兴趣的学生来到同济。”同济大学上海招生组组长熊老师表示,高校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再到深造,有一个全链条人才培养规划,有自选套餐,也有精选套餐,如率先探索微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可以保研单列等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机会。尤其是转专业的设置,学生入校后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有更多的选择权,这也是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尊重。

华东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孙玉柱表示,今年学校招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了力度,对招生优势专业和热门专业,如计算机—金融学双学位、工科试验班(生物医药)、机械智能化实验班等扩容,并且新增“电子信息材料”本科专业。“学生进校后转专业自由度更大,有两次转专业机会,转出无限制,转入有考核。”

“高校普遍采取新措施:入校以后转专业、第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还有很多的机会,即使在高招中选择了不满意的专业,入校之后转专业的机会非常多。”作为本次活动东道主,上海建桥学院副校长俞晓光告诉记者。

大礼包 欢迎上海生

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落地新高考,考生报考时,需要注意自己高考选考科目与本科专业类别是否相符——比如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必须高考选考政治科目;而大部分理工农医类专业要求选考物理和化学科目。

武汉大学针对上海考生送上“三大礼包”,“学校今年在上海招生总人数有所增加,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从8个增加到9个。其中,弘毅学堂、法学、计算机、遥感、电气等优质热门专业招生在上海地区投放计划人数显著增加。”武汉大学招生组负责人李懿透露,特色试验班弘毅学堂招生重大改革,全国招生人数从245人增加到400人,在上海投放的招生计划增幅较大。此外还为本科生设立50余项奖学金,最高一次可获10万元。

中山大学今年在上海市普通类招生计划38人,专业较去年略有调整,设置了“不限专业”和“物理+化学”两个专业组,取消了单选“物理”组,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社会学类”专业。

留不留 从兴趣出发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留不留上海?记者观察到,今年有更多上海考生在权衡这些问题时更加倾向于从兴趣出发,对外省市的优质高校也更加关注。

考生小唐对生物医药相关专业兴趣浓厚,相对于学校的选择,她更注重所选专业与日后就业之间的联系,“我希望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

小张笑称已坦然接受“非毕业即就业”的现状,更心仪科研相关专业。他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院士特色班与未来技术拔尖班兴趣浓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生命健康这些属于国家急需的行业前沿领域,我也想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力量。”

考生家长陶先生表示,在择校时会优先考虑本地高校与外地特色专业学校,尊重孩子的意愿、结合孩子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方向综合考量。“会和孩子商量,做出更优决定。”陶先生直言,“我更关注孩子以后靠什么吃饭,能学到什么专业能力。”

俞晓光建议,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结合高校建设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优势学科,多关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市场匹配的专业,提前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