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7+58+X”场活动 邀约全球旅客相聚上海 “换乘终于可以适适意意了” 从“准入”向“准营”发力 持续优化涉外法治环境 临港发布10项举措推进高水平开放
第4版:上海新闻 2024-06-22
外商投资出现新趋势,专家建议:

从“准入”向“准营”发力 持续优化涉外法治环境

上海多方发力,积极回应外商投资企业关切,提高标准制定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大对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专家认为,上海外资企业的结构以及引资质量正在持续优化。优化营商环境是对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支撑,要对标高标准的国际规则,构建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有的外企“出走又归来”

“我在调研中接触到的外企,都表达了对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认可。但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外资的流入。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在中国这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中,竞争加剧,企业感受到投资回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基于自身的发展,它们需要重新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立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外资发展现状看,近期有几个明显趋势。

一是,外企在华研发投入仍在持续增加。“中国市场比较‘卷’,竞争压力大,外资通过加强研发,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服务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二是,有的外企“走出去又回来”了。“这些企业发现,尽管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减弱,但在中高端技术工人的水平、人才素质上,中国具有核心竞争力。同时,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链配套完备,这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三是,外资在华发展策略发生变化,更加注重本土化运营,注重与本土企业的合作与融合,中外合资企业的数量加快增长。四是,在工业领域,外资持续扩大投资规模。

孙立行认为,进一步加大引资力度,还需要对标高标准的国际规则,构建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要排查可能存在的歧视外资企业的规定和措施,杜绝在政策执行中一些变相的歧视,降低企业运营的合规成本。“比如,在‘放管服’改革上,现在重心应该从开办前的‘准入’转向开办后的‘准营’。要打破企业在经营展业过程中遇到的隐形壁垒。比如,现在企业普遍关心的数据跨境流动,我们的监管政策应该实施分级管理,健全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他提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推进到7.0版,要建立长期监测和定期评估的机制,让外商切实感受到中国实现高水平开放的承诺,以及我们为之所作出的努力。

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上海即将迎来新一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上海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世行评估的唯一专家调查样本城市,结合企业样本上海整体占全国的权重约为73%。就在前不久,上海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委会,为企业面临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痛点堵点提供解决方案,30位全国法律专家参与其中。

作为资深的国际法专家,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梁咏认为,近年来上海的涉外法治环境稳步提升,特别是《外商投资法》实施后,上海快速推动《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落地。作为配套举措,上海还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中心,并确保在60个工作日内解决投诉,将问题解决在“摇篮”里,避免了国际投资争端的产生。上海于2020年4月出台了《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去年12月就“更新”了版本。新版本对涉外营商环境有了更细化的举措,比如,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增加了“推进建立移民事务服务中心,为常住外国人提供政策咨询、居留旅行、法律援助、语言文化等社会融入服务”;新增了“本市建立涉外商事纠纷调解、仲裁、诉讼多元一站式工作机制,为当事人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服务”的条款。

梁咏建议,上海还应该在调解中心领域发力,以更便利、更好的方式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多元选择。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