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半农
栽树种花,方法之一是播撒种子,让其出芽、长大。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常用,即将木本植物的枝条剪下来,插进泥土中,让它生根成活。这种方法在上海方言中叫什么呢?
我曾看到有篇美文写到,上海崇明有一种名为“穿穿活”的树种,“所谓穿穿活,是地方方言,即插入土里就可种活之意,是否有其他芳名,不得而知。”作者认为“穿穿活”是方言,说对了。它又同扦插有关。看似简单的“穿穿活”三个字,理解起来也必需要用方言知识,只是各种方言词典中都不列这个义项下的“穿”字词条,后生读者都不知其意了。
“穿穿活”不仅在崇明“农家的房前屋后常见”,浦西农村中原来也都有。这种植物不仅用作绿化,也可用来“消肿治伤治痛”。后在城镇化中老宅基被大批拆迁,“穿穿活”和其他高矮大小的众多乡土树种因无法搬迁而全都消失了。作为地方物产,“穿穿活”在“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各卷中屡有记载,如“穿穿活,煎洗跌损骨骱”(《嘉庆上海县志》卷一,《上海县卷》二),“穿穿活。灌木,叶似梧桐稍狭,插枝即活,故名。煎洗跌损骨骱”(《民国上海县续志》卷八,《上海县卷》四)。
单从字面上看,估计好多读者可能会对“穿”字不甚理解。它涉及到方言读音及词义,在这里只是“借音记字”,“穿”要发老派沪语“川”音。或者说它是“扦”字的方言读音,词义即是“扦插”,就是将剪下的植物枝条,插进泥里。等生根,如枝条慢慢能爆出嫩芽,就是“穿”活了。“穿穿活”之名,表示这种植物枝条扦插沾泥后极易生根,一“穿”就活。小时候,我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穿”过蔷薇,“穿”过杨柳,也“穿”过梧桐,有成活的,比如两棵蔷薇,多数是没有“穿”活。那时候,农村中只有杨柳树而看不到垂柳。大概在七宝中学读初中时,为了想有棵垂柳,我曾经既是想当然,又是别出心裁地将杨柳枝条倒过来“穿”,心想如果“穿”活长大了,它的枝条不就垂下来成垂柳了吗?可惜最终没有“穿”活。令人倍感有趣的是,几十年后,我看到《民国上海县续志》卷八“物产”中居然有这种记录:“杨柳……倒植者即垂柳,俗呼倒穿杨柳。”(《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上海县卷》四)“倒穿”就是“倒扦”,就是将杨柳枝条颠倒过来扦插在土中,就是我几十年前做过的动作。就是说,我做的“倒穿”之事,老祖宗也早就做过,而且做成了。不过,此记载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也只能存而备忘。
1970年5月出版的《上海常用中草药》一书中收有这种植物的条目并附插图,不过用的名称是“扦扦活”,从内容介绍来看,就是上面说的“穿穿活”,这表明“扦扦活”是正式的药用植物名。而在1999年版《上海植物志》中的词条名称是“接骨木”,文中注明“扦扦活”是药材名。这么说,“扦”的上海方言读音是“穿”吗?是的,这个语境下的“扦”字读“穿”音。请看清末民初浦东人胡祖德《沪谚》中的书证:“扦,俗读穿,杨树不须移栽,扦插土中即活。”(上海古籍出版社)我较早关注到这些正在渐行渐远的方言老词语,平时也收集了很多。拙著《上海西南方言词典》,收词时注重突出吴地农耕社会和松江府县地域特色,并根据方言使用实际,特列词条“扦①”,释义是“扦插。扦,音穿。”这也是唯一记录“穿”这个义项的方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