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2日 星期一
上海艺术家陈琪获法国艺术沙龙展大奖 一个心怀大爱的指挥家 拿本“护照”漫游申城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4-07-03

一个心怀大爱的指挥家

与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梵志登面对面

时隔5年,纽约爱乐乐团再登上海夏季音乐节的舞台。昨晚,在音乐总监、指挥家梵志登执棒下(见下图 记者 王凯 摄),乐团演绎了青年作曲家尼娜·谢卡尔的《光》、勃拉姆斯的《e小调第四交响曲》,并携手男中音歌唱家托马斯·汉普森带来马勒《少年魔角》选段。

这是梵志登卸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前最后一次来华巡演,演出前,记者在后台采访了这位大器晚成又心怀大爱的指挥家。

创立“帕帕吉诺”之家

在莫扎特歌剧《魔笛》中,捕鸟人帕帕吉诺是剧中的喜剧人物。24年前,梵志登与妻子阿特耶为支持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创立了基金会,取名“帕帕吉诺”,希望他们能带着乐观的精神去面对生活的艰难。

“我相信音乐治疗是可以抵达心灵的。”梵志登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开启这扇窗,只能从耳朵入手。”

“在荷兰,我们每两年就会为‘星星的孩子’新建一所房子。”在这座“帕帕吉诺之家”中,他们可以吃、住,并接受音乐治疗。有45位音乐治疗师,会为孩子面对面表演乐器,并鼓励他们进行模仿,帮助他们敞开心扉。

在梵志登任香港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的12年里,每年都会有两场音乐会专门为“星星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打造。他相信,需要帮助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他们的父母。卸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后,梵志登将担任法国广播爱乐乐团、首尔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他把“每年都要为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举办专题音乐会”的要求写在合同里。

上海是中国发展的缩影

从2008年起,纽约爱乐乐团在上海演出超过20次,该团与上海夏季音乐节情缘深厚。自2015年,纽约爱乐乐团首次海外驻节,“假装在纽约”的主题让申城市民体验了纽约音乐生活。这一段“跨越山海”的约定延续多年。

“‘纽爱’和上交合作默契,有情感的联系,也有心灵的沟通。”梵志登说,和上海交响乐团的合作能够很好地激发音乐演奏的热情。“多样性是重要的条件,能够激发演奏家自身的创作热情。”

梵志登喜欢上海,在他看来,这座城市总能为音乐家带来丰富灵感。他说:“这里有很多美味食物,风格多样的建筑。这座城市能够接纳不同地区的人,同时又能够保留自身独特的品格。”他尤为钟情于这座城市的建筑,“你能看到百年老建筑,也能看到设计独特的时代新建筑,最奇妙的是,他们互相融合、毫无违和感。”他笑说,“就这一点,上海和纽约挺像的。上海的城市样貌就是中国发展的缩影。”

扶持青年切忌拔苗助长

从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成长为职业指挥家,梵志登用了很长的时间。直到38岁,他才开启指挥生涯第一场音乐会。现在57岁的他,坚信19年指挥生涯没有一步是白走的,“即便是现在,我每天都在不断学习。”

如今世界乐坛的趋势是顶尖乐团都偏爱对优秀的青年指挥家委以重任。梵志登赞同“拥抱年轻人”,但他也为其中隐藏的危机而担忧,“我能够感受到现在的社会有种浮躁风气,很多人急于求成,我们没有耐心把一个种子放到土里等它发芽,10点埋下去,最好11点就开花。”

梵志登觉得,给优秀的年轻指挥家机会是好事,但切忌拔苗助长,要给予他们时间去成长、去沉淀、去感悟。他希望年轻指挥家去努力学习,挖掘自身,但不要去复制,任何复制别人的过程都是死胡同,“因为我们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个体。”

“指挥要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慢慢忘记自己,你的关注点是演奏员,你应该尽可能离他们近一点,站在他们面前,走到乐器当中,让大家彼此建立联系。”在他看来,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要去盲目追逐成功,好像追赶地平线一样,“你可能很难追得到。重要的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所做的,这样成功自然会来到你身边。”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