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30日 星期二
蝶恋花·季夏即事 意临乙瑛碑(书法) 久违的“舞台感” 一次触及灵魂的深谈 从左联会址纪念馆出发 人的身体,可以是个艺术品
第14版:夜光杯 2024-07-09

从左联会址纪念馆出发

黄昌勇

“建筑可阅读”,这句话,近几年可谓上海这座城市的热词。春天的细雨、夏日的浓荫,秋天的落叶、初冬的暖阳,都伴随着潮涌一般来来去去的人流到这座城市,在那些经典老建筑构筑的街区一角一湾流连忘返,寻找历史尘烟中的人物和故事,印证文学艺术家虚构作品中的情节和描写。漫步、拍照、交流,似乎都想追回到那个其实很难再现的他人的旧梦!

这其实是人们特别是当下青年对历史审美的兴趣使然,也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复古幽思的选择。我关注这个现象已久,所以在一次开学典礼的演讲中,我建议新生们,要抓住在上海读书的宝贵机会,了解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其中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关注你每天生活其中的建筑和街区,它本身以及所蕴涵的历史文脉,承载的那些人那些事成为这座城特有的气质和氛围。

正逢江南梅雨季节,应上海文学院之约,我忙中偷闲,经验了一次城市漫步。几个小时的时间,我这个在上海已经生活33年的新上海人别有一种收获和感触:建筑可阅读,城市须行走!这是“艺行上海”系列中领略上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文化的一次体验左翼戏剧的活动。按照事先的计划的路线,我带领网上报名的几十位市民朋友从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开始,在当年成立大会的会场里,与大家交流近年来上海红色题材创作包括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前哨》、杂技剧《战上海》等如何得到观众喜爱背后的创作和审美密码,如何在创作中把上海文化的底色和根脉融入进而创造新的美学风范的追求。遥想当年鲁迅先生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发表那篇著名的演讲,时空顿时恍惚。

我们一起冒着细雨,朝着紧邻的景云里走去,这真是一块难得的文化资源集聚地,当年华洋杂处,北四川路一度成为上海的文化心脏,大批文化名人集聚于此。景云里,建于1925年,三排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三层石库门,鲁迅从南方来上海就落脚于此。细雨中,在幽暗的石库门楣头上挂着鲁迅、茅盾、陈望道、叶圣陶等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的匾牌,似乎被七十二家房客有些杂乱的现状所淹没!旧居也好、故居也好,都需要我们认真地保护和传承,要知道这是近一个世纪前的故事发生地,我们今天得有多么大的想象力才能还原他们在这里创造的中国现代文化的辉煌呢!

出了景云里,沿北四川路下行,咫尺之距,就是上海戏剧学院创校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戏剧家李健吾和黄佐临倡议下,成立了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选址是横浜桥一栋欧式风格的建筑,抗战胜利前这里是日本第一国民小学所在地。我带领大家爬上四楼的剧场,上世纪40年代,国内知名的戏剧人几乎都在这里任教、写戏、导戏、演戏,它承载了上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的传统和血脉,构筑了直通当下的上海乃至中国的戏剧大道。这就是一所学校存在的价值。时光如流水,2025年就是上海戏剧学院创校80周年,可还有多少人知道在北四川路还完整地保留着这所名校发轫时期的历史见证呢。

细雨中,一行人又转折北上,沿着山阴路继续追寻先辈们的脚步。我们不时驻足,倾听历史的回声,尽力把我们日常不经意来来往往路过的那条小路、那条雨巷、那厢破旧不堪的建筑,还原它的精彩和沧桑。内山书店,大陆新村鲁迅、茅盾故居,还有瞿秋白故居、大道剧社旧址等等,一条短短的不起眼的山阴路,承载的历史竟然是那样的丰饶。而这一切,都必须我们用双脚来丈量:这就是行走的城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