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30日 星期二
书店,曾是播撒革命火苗的战场 土俗村品尝人参鸡 小辰光 拍张不寻常的集体照 束河古镇故事
第15版:夜光杯 2024-07-09

土俗村品尝人参鸡

钱江

前些日子去了韩国首尔,参观青瓦台总统府旧址后步行绕了大圈,找到颇有名气的“土俗村”,吃了典型韩餐“人参鸡”。其实我是来过一次吃过人参鸡的,细节却完全忘记。十多年前曾来首尔,主人款待,到“土俗村”一餐。但那次的身份是一个代表团成员,而且领队,席间正襟危坐,与主人免不了一番问答交互的客气礼节。人参鸡送上来,依稀辨得模样,吃在嘴里是什么味道来不及详察,十多年过去忘得一干二净,餐馆外貌也想不起来了。

这回是身为游客专程前往,到时已在午后两点多钟,过了饭点。但一看到“土俗村”餐馆的木结构,就唤起了对当年模样的记忆。更惊叹的是,餐馆门前排队者有数十人之多,90%以上是中国游客,即便不是中国游客,大概也是陪同中国游客而来的。前面已经翻台两回了,因此排队时间不长就进餐厅坐下。此番品尝就仔细起来了。

童年的我对鸡颇有一些崇拜。那是1962年,祖父患胃溃疡在上海开刀。时当“三年困难时期”收尾,物资供应仍然匮乏。为了祖父术后调养,家里花了35元钱买了一只母鸡,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一笔钱,在上海可以供两个人一个月的生活。祖母告诉我,这只鸡连肉带汤全都给祖父补养身体。像我这样深受疼爱的家中长孙也尝不上一口,令我非常惊奇。在此后长大成人的日子里,鸡一直被我视为食中珍品。上山下乡的边疆岁月里,知青群落中不时闹出一些模仿“鼓上蚤时迁”的勾当,既是笑谈也是不堪。“文革”结束上大学了,头两年伙食虽有改善总体依然寡淡,但是偶尔弄一只鸡来吃,已是努力可及了,可以用粮票向郊区农民换取烧鸡。有一位身材壮硕的同班同学,13分钟将他换来的一只烧鸡全部吃尽,引起同学们一片赞叹。又过了些日子,转折点出现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到美国访学期间自行开伙。主要做什么菜呢,那就是鸡。鸡是当地超市里最便宜的肉食,39美分一磅。我虽不是天天吃鸡,三天两头则是确定无疑的。这一年下来,鸡,从心目中的美食之巅悬崖跳水。归来之后,很少想到会点一只鸡来尝尝。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岁月的云彩堆积得多了,对往事的飘忽回想也越来越多,此番来到异国他乡土俗村吃鸡,串联回想,就有些认真了起来。

土俗村人参鸡一人一份,端到面前的食钵里有一只童子鸡,鸡腹内有个饭团,裹了一根人参,鸡肉里人参味道一尝便知。每份鸡的价格分为2.7万和2万韩元两种。2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5元。初入席不知道两者区别所在,发现前后左右食客大部分是中国游客,就在席间请教。原来贵的是乌骨鸡,另一种是普通童子鸡。邻桌建议,普通鸡即可。在心情宽松中完成人参鸡品尝,觉得味道有特色蛮不错。能有这番感受,和此行自始至终的轻松是分不开的。所以说,品尝餐桌主菜,与时间、处境,与岁月联想联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