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酷暑时节阳气盛  冬病夏治正当时 从“盲穿”到电磁导航 静脉穿刺置管实现“三级跳” 盛夏三伏天如何防治心血管病
第14版:康健园 2024-07-15

从“盲穿”到电磁导航 静脉穿刺置管实现“三级跳”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学技术的传统边界正在被打破,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诊断、治疗、护理的准确率,还改善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静脉穿刺输液治疗是临床护士的“看家本领”。静脉穿刺分为浅静脉穿刺和深静脉穿刺。浅静脉穿刺就是将静脉穿刺针刺入手背、前臂、足背、踝部等浅表静脉中并置管,主要用于静脉输液和抽血化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深静脉穿刺往往用于急诊、急救病人等,一般选择患者的右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适用于外周静脉硬化、穿刺较困难、长期需肠外营养的患者,进行手术的危重患者,采血较困难的患者的紧急处理和急需长期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患者。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英文简称PICC)为需要长期输液或化疗的患者建立了“生命通道”。PICC是指通过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外周静脉将导管通过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置入到上腔静脉的中下1/3和右心房交界位置,进行输液治疗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由于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输注的药物可以直接流入比较粗的上腔静脉中,一方面可以避免化疗药物或是高浓度的营养液与手臂比较细的静脉直接接触,另一方面由于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药物,防止机械性静脉炎、血管相关性感染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因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较少,维护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的在于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保证患者治疗与抢救,有效保护外周血管。

传统的PICC穿刺置管术俗称“盲穿”,是在穿刺前体表测量导管置入长度,穿刺后通过胸部X片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由于个体差异、血管畸形、长期输液治疗等因素导致“盲穿”成功率低,且容易导致神经损害、出血、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患者可能还需要二次、三次穿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为了解决“盲穿”难题,经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很快被引入临床护理工作中。血管超声可以直观地显示上臂血管的解剖结构,包括上肢静脉变异、内膜、管腔内回声等情况,以及静脉管腔内有无血栓、静脉瓣功能、血管直径等对PICC置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经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成为临床上PICC置管的“金标准”,从“盲穿”到超声可视化,实现了PICC置管技术第一次革新。腔内心电图的广泛应用为PICC尖端定位带来了第二次革新,但要达到理想的尖端位置,准确定位仍面临挑战。3CG电磁导航尖端定位系统是以电磁导航系统为基础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技术,与传统的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相比,显著提高了PICC尖端定位的精准性,将中央静脉输液治疗技术带入“心动视界”,解决了PICC导管尖端异位调管的难题,减少了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放射性损害。

市北医院从2011年开始进行PICC置管术并开展PICC专科门诊,PICC置管静脉穿刺已实现从“盲穿”,到超声引导,再到电磁导航的“三级跳”。从2022年9月开始,市北医院护理部在静安北部地区率先开展3CG电磁导航尖端定位系统联合B超引导下PICC置管等新技术。十多年来,他们先后为11000余例患者提供了优质PICC服务,穿刺成功率接近100%,且出血少,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成功为患者筑起一条安全、舒适的生命通道。

李晓玲(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肿瘤科护士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