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各国如何绘就“儿童友好”温暖底色
第15版:新民环球 2024-08-03
从“一米高”视角打造尊重关爱孩子空间

各国如何绘就“儿童友好”温暖底色

英国利兹市中心的快闪公园

丹麦比隆建造了多个儿童游乐园

丹麦哥本哈根儿童在游乐场玩耍

孩子们在“迷你慕尼黑城”的各种岗位上模拟工作

巴塞罗那警察护送孩子骑车上学 本版图片 GJ

孩子们在“迷你慕尼黑城”的各种岗位上模拟工作

文/弦 子

家门口的游乐场,童话般的人行道。从“一米高”的视角打造儿童友好空间,是现代化都市充满温度的体现。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儿童友好城市”的概念。近年来,建设一个尊重、关爱儿童的城市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如何让这些“小公民”的需求被看见、想法被尊重、声音被倾听?不同城市给出了不同答案。

丹麦:将儿童声音纳入决策体系

作为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对儿童的关爱,不仅停留在童话世界。这些年,丹麦首个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儿童友好城市”称号的比隆,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儿童之都”。

位于丹麦西南部日德兰半岛的比隆,是乐高集团总部的所在地。在丹麦语中,“乐高”的意思是“玩得好”,这似乎也正是比隆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2012年,比隆市政府与乐高基金会联手,计划把比隆打造成“儿童之都”。将儿童声音纳入城市决策体系、将儿童福祉融入到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中,成为比隆市政府追求的目标。

乐高乐园、自然与野生动物区、雕塑公园、水上乐园……这些年,比隆市为孩子们打造了十分多元的儿童游乐空间。2021年,时任比隆市市长克里斯滕森表示,过去十年间,比隆扩建和增建了一系列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尤其是户外设施,这对释放儿童的天性、让他们亲近自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克里斯滕森也指出,规划打造儿童友好空间还不足以让比隆成为“儿童之都”。“比隆在城市规划决策中还赋予了儿童平等参与的权利,儿童和成年人一样,有能力作为城市主体表达自身观点。”

为了保证儿童在这座城市中的重要地位,比隆市政府、媒体以及一些儿童发展机构会定期邀请儿童担任一天的“市长”“总编”或“主管”。同时,比隆还设立了“儿童之都小组”,该小组由9名中小学生代表组成,让他们参与一些政策的制定过程。克里斯滕森表示,“儿童之都”不仅要为儿童决策,还要让儿童决策,让儿童在城市规划中拥有话语权。

让每个孩子可以步行到达游乐场,让每个游乐场都独具特色。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也在为如何更好地给儿童提供公共游乐场所而绞尽脑汁。除了游乐场几乎遍地可见,哥本哈根还特别注意儿童的安全问题。即便是免费游乐场也会配有专门工作人员,确保儿童人身安全。此外,大部分游乐场还配有室内空间,孩子们可以在恶劣天气下玩耍,家长们也可以边喝咖啡边聊天。

分析人士认为,丹麦的“儿童友好”得益于政府和社会的高度支持,例如政府在儿童医疗保健、保育和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整个社会和文化也十分重视儿童的幸福感。

英国:探索儿童游戏空间建设

英国是对儿童权益最早立法的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城市的儿童游戏空间建设,对街道、社区等非正式游戏空间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伦敦的威尔士戴安娜王妃纪念游乐场是一个冒险主题儿童游乐园,园内一艘超大尺寸的木质海盗船十分抢眼。游乐场负责人介绍,游乐场会有意地提供一些在安全范围内的风险,让孩子们能够在可控的游戏环境中培养风险意识,这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冒险意识以及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

2016年,利兹市政府与“儿童友好型利兹”组织合作,在市中心的公共空间设置了快闪公园。“快闪公园”是一个只在暑期开放的临时儿童游戏空间,公园内设有可攀登的雕塑、长凳和植物。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临时性儿童游戏空间具有能够灵活利用季节、场地的特点,不仅可以给儿童提供自由多样的游戏和社交活动,还可以为单调的公共空间带来活力,为附近的商场、店铺等带来更多人气。

城市的小巷被改造成安全的儿童游乐空间,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全天开放的面向儿童的户外场所……威尔士首府卡迪夫似乎处处都能感受到“儿童友好”的温暖氛围。

这座城市2023年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的“儿童友好城市”称号。资料显示,从2019年开始,42250名儿童通过卡迪夫家庭门户网站接受了健康问题的免费咨询服务;自2020年4月以来,已有66324名5至14岁的儿童享受了地方政府提供的游乐设施;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超过700次机会参与卡迪夫市议会的决策;约50个儿童团队参与了城市新区域的设计规划;通过“学校街道计划”,22所学校附近的道路交通安全和空气污染情况得到改善;43个机构在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等领域为儿童提供了课外学习体验;通过“城市护照”计划,2860名儿童参与了90多项免费活动。

如何让城市更适应儿童?

在德国慕尼黑,每隔两年暑假,就会出现一座几乎完全由孩子管理的微缩城市。这座“迷你慕尼黑城”里的公民都是7岁到15岁的孩子。孩子们可以免费进入这座“城市”,在享受全天候免费饮食的同时,在各种不同岗位上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据介绍,这是在慕尼黑市政府主导下,仿照真实的城市设施和社会生活,为孩子们提供的福利性教育项目。在“迷你慕尼黑城”,有200多种职业、800多个工作岗位可供孩子们选择,孩子们通过工作挣到的钱可以在城里自由消费,而这些费用皆由慕尼黑市政府和相关企业赞助。项目负责人表示,打造“迷你慕尼黑城”旨在尽可能让孩子们培养公民意识,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价值观和文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加拿大温哥华推出了“儿童友好”住房政策。这一政策规定,温哥华四分之一的住房要为有孩子的家庭而设计。例如楼层要低,要有充足的自然光,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儿童玩水玩沙,要为童车、孩子们玩耍提供公共空间,家庭住宅周边必须配有学校、日托中心、杂货店以及安全的步行道等。

此外,西班牙巴塞罗那、美国旧金山、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近年来陆续推出了让孩子骑车去学校等项目。这一项目会安排一周中某一天的某一时段,市区里的一些街道停止汽车通行,由警察护送着孩子一起骑车去上学。

为什么要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分析人士指出,确保儿童的合法权益首先是一项法律义务,家庭结构转变、城市化、就业模式变化、气候变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因素也会对儿童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城市需要尽可能地倾听儿童的声音、满足儿童的需求。毕竟,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关乎着整个社会的未来福祉。

而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关系到社会生活、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专家认为,打造“儿童友好城市”要从社区、街区、城市等多个层面入手。在社区可以建设完善便利的儿童服务设施、配置多元有趣的儿童活动场地,构建安全的儿童出行路径;在街区,可以构建包括学校、儿童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儿童安全活动圈;而城市则可以着重打造户外空间体系,建设适应儿童习惯的道路交通系统。

另有专家表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除了要在空间规划和建设方面下功夫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体系,其中包括权利保障、公共事务参与、享受公共服务等。这一切离不开法律、行政、管理等各个部门以及全社会的支持与协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