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中国坚定对外开放的信号提升我们前来发展的信心 一个蜜糖罐变身一条蜜糖线
第2版:要闻 2024-08-11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一个蜜糖罐变身一条蜜糖线

“玩笑话”促成知名巧克力品牌亚太区首个“分装工厂”投产

只因市场监管人员的一句“玩笑话”,最终促成一次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近日,巧克力品牌“瑞士莲”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仓储中心的生产线顺利投产。“蜜糖罐”变身“蜜糖线”,这是瑞士莲公司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个分装中心和第一条食品生产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为此,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加快改革步伐,从各个维度跨前一步为企业服务,搭建产业全链条的平台。

一句话戳中企业痛点

“你们仓储中心面积真大,拉条生产线都足够了!”今年年初,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走访“瑞士莲”在临港新片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的仓储中心时,工作人员无意间说了句玩笑话。

这句话戳中了企业痛点:跨洋运输周期长,航线、船期不确定,影响供应链的稳定。因此,企业希望能设立亚太分装中心,将旗下Lindor软心巧克力等产品按当地市场需求组合包装并上市销售。

虽然只是“大包装”变“小包装”,但牵涉到食品安全准入。原来的仓储中心只需要食品贮存备案,一旦要在这里分装,就必须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企业的痛点,正是市场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堵点。“不能因为一张证把有需求的企业困住。”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处处长项叶萍说。

为此,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新片区市场监管局建立了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政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市场监管部门多次深入企业,面对面解读最新监管政策,实地指导巧克力分装线建设,认真评估跨国运输与分装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做好策略规划。同时,鼓励企业利用洋山特殊综保区的独特优势,实现从仓储物流到分装生产的转身,并提议建设国际分拨中心与研发中心,助力公司扩张全球业务版图。而新片区市场局则帮企业实现了食品生产许可的“即日办结”。

一条龙推动成果转化

帮助企业获得生产许可只是第一步,真正让瑞士莲下定决心投资千万元生产设备支起一条分装线的,是基于对糖果包装安全性能的多轮科学验证。在此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提供帮助,使企业顺利完成生产布局、流程整合、生产线升级及人力资源配置上的高标准设计与优化。

众所周知,瑞士莲“纽结”式包装是产品标志之一,但不密封的纽结,成了分装环节中的难点。为解决可能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市场监管部门为瑞士莲与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牵线搭桥”,科研团队深入研究后提出解决方案,巧克力跨国运输有了技术保障。如此“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得以快速转化应用。

仅仅几个月,企业的“设想”就变成了一条实实在在的生产线。瑞士莲中国首席执行官马征表示:“之所以把临港新片区的仓储中心变为亚太地区的分装中心,除了它具备客观的生产条件外,更多的是因为这里有人才与科研团队,为巧克力的跨国运输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拓展亚太市场提供了可能。”

据悉,第一期项目公司将投资1000万瑞士法郎,打造瑞士莲亚太分装和物流分拨中心。今年9月和明年4月计划进行第二期、第三期产能升级,实现“立足临港,服务亚太”的目标。

一招新引来更多中心

监管部门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鼎力相助”,企业的快速发展有了更多便利和可能,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也因此选择上海作为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品牌中心。

去年9月1日起,上海鼓励有条件的食品企业研发中心叠加食品(含特殊食品)生产功能,符合条件的研发中心可申请“一址两用”,直接从事食品生产,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内的资源。截至目前,已有6家生产企业提出“一址两用”需求,其中,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伊利伊诺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百事亚洲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已在研发中心叠加生产功能,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后两家企业通过“一址两用”,实现了创新产品上市进程加快30%至40%。百事亚洲研发中心试产的首款高蛋白肉脆零食乐事空气鸡胸肉脆,通过“一址两用”,产品从立项到上市不到9个月,比原来缩短约40%时间,为抢占市场获得了先机。

一体化助力园区发展

改革的步伐还在加快。记者获悉,为服务好更多企业,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市范围搭建大小企业产业全链条、产品全周期的合作模式,建立企业帮扶的长效机制,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比如,组织开展“大企带小企携手共发展”活动,搭建各类对接平台,增强产业链发展韧性,引导园区建立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覆盖企业上下游、物联网公司、科研院校、政府服务站等,助力园区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此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构建与“一厂一策”的全程指导,也推进了先进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正大力推进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追溯体系建设。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实际在产的1304家食品生产企业中,已经建立智能化追溯体系的有816家,占比从原来不足2%上升到62.6%,实现预包装产品追溯二维码赋码的企业有1143家,占比87.6%。

下一步,上海将通过精准帮扶、示范引领等措施,“靶向”疏通企业建设的痛点堵点,持续鼓励生产企业建立智能化追溯体系,通过数字化转型建设,扩展追溯二维码的应用场景,打造完整的安全信息追溯链。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