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老弄堂化身运动场 《九色鹿》获专家肯定 打造一座城市“音乐会客厅”
第8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4-08-11

打造一座城市“音乐会客厅”

上海音乐厅平移二十周年昨上演“老友回家记”

上海音乐厅 郭新洋 摄

瓦西里·佩特连科

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昨晚演出现场

瓦西里·佩特连科指挥的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昨晚携手小提琴家陈锐,为上海音乐厅平移20周年暨2024—2025新乐季“启幕”。与此同时,20年前错过了英国皇家爱乐团在音乐厅完成平移后的首场音乐会的乐迷刘恩惠,此次终于购到了演出票,以弥补错失的遗憾……始建于1930年,明年就要迎来95周年庆的中国首个专业音乐厅——上海音乐厅,在平移后的20年间,也逐渐成为上海文化地标以及面向市民乐迷的“会客厅”。

邀世界名团“回家”

虽然20年后回归的乐团还是同一个,但是英国皇家爱乐邀约瓦西里成为乐团指挥和艺术总监,也不过几年。不过,瓦西里也是上海音乐厅的老朋友——曾经在14年前率利物浦皇家爱乐乐团来这里演出过。如今,他再次“回归”依然温情:“上海音乐厅的整体设计很英式,所以感觉好像走进了英国的音乐厅,所以来到上海音乐厅像是回家。”

原名南京大戏院的上海音乐厅,曾经是上海交响乐团前身“工部局乐队”的首演地。不过,这里也做过电影院、剧场,还上演过歌剧《白毛女》、接待过梅兰芳等艺术家。1959年更名为上海音乐厅,作为全国第一座专业音乐厅,见证了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

此番,英国皇家爱乐的回归,带来的曲目注重中国风格。除了《天方夜谭》、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等经典的西方作品外,曲目单里还加入了中国作曲家关峡的《木兰诗篇》和谭盾的《卧虎藏龙》。今晚第二场音乐会,谭盾也会到场。

为保护建筑“体检”

上海音乐厅2002年启动“保护性迁移”,是为了给延安路高架的建设“让路”。五千多吨的建筑,整体平移66.64米、抬升3.38米,20年来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平移后,上海音乐厅于2004年10月1日重新开放。指挥家张国勇回忆当年:“对于我们这样不搞建筑的人来说,平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生怕把这个历史建筑给毁了。但是工程完成后,音乐厅内部音响效果和后台设施都有很大的改观,外围绿化环境也变得非常好,我们这些跟音乐厅有感情的人,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表示:“管理音乐厅也要懂得保护老建筑。”因为音乐厅是一幢承载着上海文化发展印记的近百年老建筑,因而其安全性和美观度都要考量。方靓还提及了2019年的大修,当时与上海四建一起以数字化的方式对建筑进行了全面扫描:“如果以体检作比喻的话,就好比是为每个器官都装了个探头。”这也是全国首个对文保建筑进行全方位“数字体检”的案例。因而,他们再次感叹:“20年前上海的工程技术水准时至今日依然很领先,工程师和参与者也投入了最充沛的情感。”而这份“数字体检”,也是音乐厅“生命保障的礼物”。

向市民打开大门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回忆:“上海音乐厅是开创了文化地标中第一个面向市民的‘会客厅’。”紧接着,他戏言道:“现在‘会客厅’有点多,被邀请去‘会客厅’,我一定要问清楚是哪一个。”1998年起,宏大的、多功能的剧院或音乐厅,顺应时代发展而次第绽放。那么,相对“专一”的音乐厅如何发展?小、精、特、专成为音乐厅20年来的坚持,并逐渐向乐迷、市民打开大门。他们以公益普及为己任,推出了“音乐午茶”“大师公益”“银杏音乐会”“约课有意思”等公益品牌,因而也培养了大批潜在公众。像刘恩惠这样的乐迷本来是在家听音响的。“前辈”跟他说:“听交响音乐会,一定要去听现场。”于是,他走进了上海音乐厅:“我发现上海音乐厅对于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意义在于——只要这座经典建筑伫立在这里,看到它的人们就会想起自己曾在音乐厅里经历的心动时刻、度过的美好时光。”

毛时安进一步升华上海音乐厅对于上海文化发展的意义:“首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就是在上海音乐厅里举行的;而我们以整体平移的方式来保护它,也说明了上海的文化情怀。”近来,文旅新玩法也拓展了音乐厅的演艺乃至展陈空间。如上海民乐团在这里举办的“海上生民乐”“三件套”驻场演出,近日第五轮收官。首轮演出时,先看投影在音乐厅外墙的光影秀,再去5楼的展馆,观赏互动性很强的民族乐器展览“何似在人间”,最后到音乐厅里观赏“沉浸式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而在地下1楼还有一个两百座的小厅,孵化了一批根植传统文化、呈现当代表达的作品,如音乐舞蹈剧场《百鸟朝凤》等。

上海音乐厅,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依然会是上海市民心中永远的音乐文化客厅。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