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为何走上推理写作这条路 岁月未蹉跎  书展再相逢 “我认识的唐代人比现代人多”
第11版:书式生活2024 2024-08-16
陈尚君以一己之力成就《唐五代诗全编》——

“我认识的唐代人比现代人多”

陈尚君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昨天,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唐诗研究专家陈尚君在其40余年唐诗研究总结性著作《唐五代诗全编》的上海书展首发式上,用罗隐的这句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一刻,用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的话来说,“就是今年上海书展迎来的高光时刻”。

多年来,复旦大学光华楼27楼有一间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时间久了,师生们都知道,那个发亮的窗口里一定是在案边俯首工作的陈尚君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陈尚君在将唐诗的基本文献和清编《全唐诗》做比对时,就发现前人在汇集、整理唐诗时,考订粗率且还有大量文献没有用到,以至于《全唐诗》失收、误收、作者小传缺误、诗歌录文讹误等问题比比皆是。比如,李白《静夜思》在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和宋杨齐贤、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都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如今通行的两个“明月”的文本,是经过明代李攀龙修改的。《春晓》在孟浩然诗集之唯一宋本中的题目是《春晚绝句》。这些历史细节,让陈尚君认识到全面而细致地重新整理唐诗,向人们提供一部可靠的、令人信服的唐诗集成性文献的重要性。此后,他就一直从事唐五代文献的考索、补订及纂辑工作,一做就是40多年。

40余年间,陈尚君陆续出版了《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而纂校《唐五代诗全编》则是他学术生涯中不断推进的工作。他力求穷尽目前可见的一切文献材料,举凡四部群书、佛道两藏、金石方志、敦煌遗书、域外汉籍等,记录和考订每一首唐诗的文本来源和流变情况,宏观、多元、立体地展现出唐代社会多元面貌,将唐诗这一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文学形式,更清晰准确地传递给中国人。

参与过整理全唐诗、全唐文的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时进用“任性”来形容陈尚君的工作,因为《唐五代诗全编》书中“有的注释比原文长几倍,做学问需要这样的任性”。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认为,《唐五代诗全编》以“让唐诗回到唐朝”“回到唐人立场”为学术目标,刻意“求全、求真、求是”,集唐诗辑考之大成,为当代古籍整理树立了新标杆,提供了新典范。陈尚君通过个人的学术长跑构建了一个超大型唐诗文本资料库。

陈尚君说过:“我认识的唐代人比现代人多。”他戏言自己是用西方生物分类的方法,首先全面调查和占有文献,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与编校。所幸身处的是一个幸运的时代,古籍数字化使全部古籍可以精细检索,计算机写作可以反复修改,全世界公私收藏的古籍善本得以大范围公开。

尽量摒弃好新好奇的做法,回归可信的文本;充分地获取文献,客观地处理文献,准确地表达文献,以对历史、文学、文化生成更接近真实的认识——这样的治学理念成为陈尚君文献研究中一以贯之的坚持与追求。“个人置于时代之中,十分渺小,但如果个人能够跟着时代的节拍,努力前行,得到时代的承认,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之一。”陈尚君不无感慨地说,这部大书的编纂,得益于这个日新月异的昌明时代,而对他个人来说,考验也十分严峻,因为这部书可能是有史以来个人完成的篇幅最大的著作。而一个人完成如此大的一部著作,不假手于人,所有关于编纂、研究唐诗文献的甘苦、喜怒哀乐,都由一个人来体会、玩味,也是人生一次特殊的体验。他用古籍校勘学上的一个概念“仇雠相对”来形容与出版社之间审读、确认往复数次的体验。他也希望这部书能够接受专业学者与唐诗爱好者的审阅,“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还能对这部书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修订。”

本报记者 徐翌晟

相关链接

《唐五代诗全编》收录4200余名唐代诗人,55000余首诗作,全书超1225卷,逾1800万字,50册,全方位梳理所有唐诗文献,多层次反映唐诗文本现状,力图记录每一首唐诗的创作、流传及讹变的过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