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减少流量焦虑,关注真正价值 从“人貉大战”到“貉谐相处”
第3版:要闻 2024-08-28
选址著名“观貉小区”,上海首座社区内的貉科普馆下月正式开放

从“人貉大战”到“貉谐相处”

御上海小区内绿化覆盖率很高,绿荫掩映的假山是貉等小动物的天然庇护所(白圈内为夜色中的貉,采访对象供图) 本版摄影/记者 金旻矣

小朋友在陈列科普知识的“翻翻墙”前驻足观看

“翻翻墙”、大绘本、触摸式听音物种小像……在松江区御上海小区的社区党群服务站,一座“貉谐社区”科普馆近日已建成,将于下月正式开放。

记者获悉,目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貉已在全市超300个小区及绿地被发现,而这座上海首个建在社区中的貉科普馆,不仅是上海“自下而上”推动貉科普的典型案例,也记录着这个著名的“观貉小区”通过各种方式缓解“人貉大战”难题的努力。

展陈手段丰富

走进御上海小区的社区党群服务站,沿旋转楼梯一路向下,便可来到科普馆门前。在约50平方米的馆内,设计方通过丰富的展陈手段,模拟、展示了貉在社区内的生活栖息地,令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貉谐社区”。

墙上,一幅由鸡蛋托涂上颜色绘制的貉“标准像”令人忍俊不禁,且不由得对这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多了一份亲近感。貉与浣熊、狗獾、小熊猫、果子狸等相似动物究竟如何区分?图文并茂的展板清晰而有童趣。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的“四不原则”要怎么做?拉开分页展板,可以找到答案。一则介绍“貉口普查”的视频,更是能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貉的长相和习性。在场馆建设过程中,人民的意见建议也被采纳,比如墙上如何区分动物的展板,就是根据居民意见而设的。

“貉谐社区”科普馆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多家单位的支持。记者获悉,去年年底,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华泰证券上海分公司的党组织会同广富林街道党群服务站、御上海居委会党支部,在御上海小区推动开展科普馆的建设,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打磨,终于于本月中旬建成,下月将正式开放。

“这座场馆的建设是党群阵地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是进一步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科普阵地,成为社区民众了解貉及社区生物多样性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的‘15分钟生活圈’的重要平台之一。”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认为。

负面意见“转正”

首座社区貉科普馆,为何建在御上海小区?这并不是偶然。漫步小区,绿化覆盖率很高,栈桥和景观河道一应俱全,最特别的是还有三座假山,优美的环境带来了良好的生态,却也吸引了一群特殊的“居民”——貉。

在两年前的本市首次“貉口普查”中,御上海小区记录到的貉数量为45—50只,在业内流传着“上海貉看松江,松江貉看御上海”的说法。普查团队对居民进行访谈,听到的大多是负面意见,希望将貉“赶紧弄走”。“当时我们特别担忧这个小区,因为三座假山简直是为貉而造的最安全区域。假设一座假山能容纳一个貉的‘三口之家’,每个家庭每年生育8—10只貉,那小区的貉就会始终保持在几十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放说。

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许晖也记得,两年前刚来小区任职时,居民们对这种野生动物“邻居”不太了解,不少人都很害怕。“有居民在快递柜拿快递,发现边上有貉跟着她,非常害怕。后来到居委会来质问,你们到底有没有办法把貉赶走?”许晖回忆道。

要减少貉数量,解决食源问题是当务之急,垃圾外溢和猫粮投喂是两大诱因。小区共有1804户、约6000人,其中加入爱猫群的就有200多人,大家喜欢在各处放猫粮盆,还有人每天早上在小区里喂十几斤猫粮。虽然目的是喂猫,但也间接投喂了貉,导致貉的密度越来越高。

如何正确引导爱心人士的力量?为此,小区组建了“御猫联盟”,发动爱心人士担任志愿者,引导居民科学投喂。他们在小区内寻找了四个点位放置喂猫装置,其余公共区域则不允许投放猫粮。“我们并未‘一刀切’禁止投喂,而是引导文明投喂,居民们觉得很人性化,也愿意改变投喂模式。”许晖说。

而在“垃圾不落地”方面,小区延长了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令早出晚归的上班族也可以将垃圾投放到桶里,而不是只能放在地上。之后,箱外的小包垃圾大大减少,貉的食物来源也减少了。此外,居委会还加大了宣传力度,比如发放与貉正确相处的宣传单页,邀请貉专家来举办讲座,科普与貉相处之道。

基层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去年和今年的“貉口普查”中,御上海小区的貉数量分别下降至24只和25只,居民对于“貉邻居”的态度和认识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一开始的抵触变为现在的见怪不怪,甚至有时还会关心它们。“有一次,貉在水池里摔伤了,居民都说快去救助。还有一次,貉一家三口在假山边晒太阳,业主群里大家都说‘好惬意’。”许晖说。王放则发现,团队为给貉抽血及检测传染病而在小区内放置的捕捉笼上,会被居民写上“乱捕野生动物违法”的字样。

人貉矛盾“有解”

不仅是御上海,不少曾经受貉困扰的小区,居民对于貉的容忍度都有显著提高。王放表示,去年曾对松江的六七个小区作过一次调查,收集到超过500份访谈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容忍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在于对貉越来越了解,居民感知的风险等于貉的实际风险,而不再像以前错误地认为貉“可怕,会咬人”。二是,居民对政府部门、物业企业的信任程度提升,相信人貉矛盾是“有解”的。而这种“有解”,主要基于包括居委、物业、业主群等在内的社区各方具有集中议事的力量,同时也具备强有力的传播渠道。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认为,御上海小区所探索的“人貉和谐相处”之路以及社区貉科普馆的落成,是貉科普“由下到上”触达人群的典型案例。“未来,我们也想设计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课程包,囊括鸟、兽、入侵生物等多个主题,让有意愿、有能力的人能够‘拿来就用’,去为社区作科普。”她说。

如何“用好”这座科普馆?许晖表示,今后将通过和共建单位组织如红外线监测、观察野生动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场馆利用起来。同时,科普馆服务人群可辐射至整个街道甚至全区居民。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