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144户业主存下“零花钱” 办“安居大事” 他们打造“武康大楼版”时光隧道 上海发布住宅维修资金管理新规
第6版:上海新闻 2024-08-30
“穿越”到百年前,造访女明星屋里厢

他们打造“武康大楼版”时光隧道

参观者戴上VR眼镜体验《上海1924》 陆佳慧 摄

走在平地上却有明显失重感,老式电梯楼层指针转到罗马数字Ⅶ,耳畔传来“咔哧”的倒带声,时间也退回1924年,身着旗袍的帮佣钟姨迎上来,邀请来访者来到当年女影星王小姐的屋里厢……走进武康路393号,戴上VR头显,打卡近期大热的《上海1924:武康大楼百年历史沉浸展》(简称《上海1924》),就能真切“穿越”到百年前的武康大楼,体味曾经的历史。这种身临其境的虚拟体验是如何实现的?主创团队成员之一黄华青娓娓道来。

六个月打磨半小时的剧

黄华青把这场展览视为一座数字博物馆与一台沉浸式戏剧。他坦言,VR大空间项目需要多专业合作,主创团队里有来自戏剧导演、视觉传达、游戏设计、建筑设计等人才,他自己则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任教。“设计虚拟场景和设计真实世界,其实有许多相通之处。”黄华青说,两者都需要对空间的尺度、人与空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知。他的团队对于向观众展示武康大楼建筑结构早有成熟想法,最关键的是创作剧本。团队成员遍寻上海近代建筑史、文化史、社会史资料,试图找到切口,展现海派建筑和城市精神之间的相关性。

《上海1924》的故事在女星王小姐、帮佣钟姨、时尚青年娜娜三名不同时代的女性的经历中展开,形成独特的“时光隧道”。她们的生活都与武康大楼紧密相关。黄华青介绍,百年前,以武康大楼为代表的现代公寓建筑设计与空间布局,塑造了公寓中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

故事主线确定了,写作又数易其稿。黄华青说,为了把展览做成大众可消费、易理解的内容,团队改变表达习惯,放弃艰深晦涩的学术名词,只用浅显易懂的日常语言,写稿、修改、内部读稿、再修改……一场半小时的戏,近三个月后才定下了剧本初稿,之后内部测试的三个月内,又尝试不同表达节奏,微调数十版。

共筑理想之家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好评不断,纷纷点赞剧中逼真的细节,“第一次体验如此真实的VR”,“上下电梯会有坠落感,每个场景都感觉身临其境”,“看到沙发忍不住想坐上去,完全忘了是在虚拟世界”……黄华青将真实感归功于空间尺度的把控,以及云渲染、触发式交互等技术的加持。其实,也离不开主创团队设置场景前细致入微的考据。

武康大楼历经百年风雨,内部空间已发生巨大改变,如何还原它原来的风貌?团队成员多方搜寻,找到当年设计师邬达克的设计手稿和大量历史老照片,将百年前武康大楼的空间场景学术性复原。流畅的弧线、复古的红砖、漂亮的券廊拱门……透过VR眼镜,“远东第一公寓”重焕昔日荣光。

女明星王小姐之家的“虚拟陈设”也颇费心思,集纳了同时代沪上多位名流家居的元素:张爱玲摆在常德公寓的一张天鹅绒沙发、邬达克为自己家设计的桌椅,以及彼时在《良友》《建筑月刊》《新女性》等期刊上刊登的时髦设计效果都被收入,融合成一间用色大胆、风格典雅的装饰艺术派房间。

本报记者 陆佳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