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员工对出口牛油果进行清洗装箱 新华社 发
中国水稻专家指导卢旺达稻农进行秧苗移栽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6日在北京闭幕。在峰会期间的交流互动中,大家看到一项项中国农科技术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一项项中非农业贸易便利化措施陆续落地,丰富了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切实推动了非洲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
强国必先强农
多年来从关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园区发展到投身非洲农业,非洲绿色革命联盟(AGRA)国际合作司亚洲处处长程诚感慨良多。
他博士毕业后就在国内高校从事非洲经济发展研究,随后又到联合国亚太区工作,程诚那些年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待非洲的发展。在四十不惑之前,程诚决定去非洲工作。
早些年的工作经历让程诚一直紧跟非洲经济发展的趋势,也让他思考制约非洲发展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程诚逐渐意识到农业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非洲许多地区依然停留在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阶段,耕地辽阔却依然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而受气候变化影响,非洲成为全球粮农系统中最脆弱的一环。程诚介绍:“所以,中国在非洲实施‘小而美’项目——杂交水稻,由于产量显著高于非杂交水稻,对非洲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国的经验证明,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不仅解决温饱问题,更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程诚选择了“跳槽”,走进非洲大陆,与农业打起了交道。
急需人才储备
如今,程诚已经在非洲绿色革命联盟工作了4年,常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围绕农业现代化,非洲到底最缺什么?程诚坦言在非洲工作后自己才有了清醒的认识。“以前,我觉得那里什么都缺。但到了这里才发现,非洲最缺的是人才。”他表示,由于人才稀缺,掌握现代技术手段的非洲年轻人往往为援助机构、国际组织工作,或者移民国外,这使得非洲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步伐缓慢。
为非洲农业现代化进行人才储备,正是程诚当下的工作之一。在去年8月南非举办的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中方提出愿意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与非方一道探索中非农业合作的新路径。
数据显示,中国已向非洲派出5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多人次农业人才,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程诚表示:“开展联合培训,是AGRA与中国政府合作推进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外,程诚介绍,考虑到地处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育种、农产品交易方面的优势,这些年他积极与海南省政府合作,希望将海南的经验带到非洲。“我们还计划明年成立非洲第一个大疆学院,培养农业无人机飞手。”
农业潜力巨大
在程诚看来,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的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在AGRA的推动下,2022年8月,首批来自非洲的鲜食牛油果进入中国市场,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但程诚并不满足,“非洲对牛油果的深加工水平亟待提升。”说到这里,程诚立刻化身推销员:“牛油果是个宝,市场对冷榨牛油果油的需求量很大,中非在农产品产业链高质量合作方面大有可为。类似的还有非洲的拳头产品——干辣椒。”
一条朋友圈信息记录着程诚朴实的心愿:“十五年前,中国的番茄种子被西方国家垄断,经过国内专家的刻苦攻关,目前国产种子已经基本控制了国内市场。下一步我们也要把中国的经验介绍去非洲,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种子产业。”特派记者 齐旭(本报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