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闻中心,我们给前来采访峰会的非洲记者出了一道题:如果您是一名商人,您会考虑在哪方面同中国做生意?
农产品成了记者们提及最多的焦点。南非记者说,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喜好,如果能将当地的猪肉、鸡肉出口到中国,一定大有市场。加纳记者则脱口而出“可可豆”,他认为当地自然烘干的可可豆品质特别优秀。
与热情“带货”的记者不同,冈比亚记者的回答略显“辛酸”。他介绍,当地人将种植的芒果、橙子称作“土地的艺术品”,然而他叹息这些“艺术品”经常会烂在地里。“由于我们没有工厂进行深加工,一些水果只能腐坏扔掉。”他说,很期待中国的投资者相中自己的家乡,投资建设水果加工工厂,这样不仅能让水果物尽其用,也能解决当地民众的就业。我们的摄影记者感慨:“这不就是中非跨越万里的双向奔赴吗?我们可以进口非洲优质水果,他们可以引入我们的先进技术。”
记者们为本国农产品的卖力“吆喝”,反映出这几年的一个趋势,即农业已经成了基建之后,中非合作的新焦点。
有消息称,继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之后,南非即将成为第三个对华出口鲜食牛油果的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也已经同中国达成了蜂蜜出口协议。这些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农产品品种还有大豆、菠萝、辣椒等。
另一个转变是,中非农业合作如今已从最初的“买买买”,逐渐转向为助力非洲农业产业链发展和产品附加值提升。比如,肯尼亚东部地区的渔民捕捞上来的野生鳀鱼可以就近送到一家中国企业建造的加工厂里进行初加工,然后运往中国,在湖南一家企业深加工。
冈比亚的记者说,这一回他们的总统带着农业部长等多个部门的官员来到北京,“积极与中国合作是我们的方向。”特派记者 齐旭(本报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