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人与自然  美美与共
第16版:镜头艺术 2024-09-14

人与自然 美美与共

《沙海印迹》 王成宇(张掖市)

《相亲相爱一家子》 王一鸣(上海市)

《鸟语》组图四幅 尤慧仙(丽水市)

《潜伏》 史冬青(北京市)

《母与子》 周孟棋(成都市)

《鹿王争霸》 陈志强(济南市)

《母爱》 白永兴(陇南市)

《伞菇》 董植锋(中山市)

《三江源印象》组图八幅 焦生福(西宁市)

《鸟巢》 杨俊(昆明市)

《生命之歌》 许少华(福州市)

◆董长军

喜欢和摄影人讨论感受力,摄影人对被拍摄对象感同身受的能力是一种由心而发的情感,甚至是一种预见,就像我们常说的“你以之为美,则美美与共”。

优秀的自然环境与动物类摄影作品之所以令人感动,是因为能呈现和传递出拍摄者那份共情的感染力,摄影师需要带着欣赏的心态出发,五感全开,选主题、找光影、看角度、想构图……总之,发现并记录我们认为美的,或有力量、被感动的内容。

拍野生动物,我推崇能够体现动物充满人性的瞬间,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捕猎与被捕猎的场景,呈现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所谓适者生存,也是物种协同进化的需要。

某天被问:如果草原上没了狮子,是不是羊就可以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了?

我说,假如没有其他天敌来侵扰——羊便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充满警觉地奔跑着生活,它们会吃得很胖,生很多小羊,其乐融融。然后,曾经矫健的体态和敏锐的感知力会慢慢变成回忆和历史,种群整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会大大弱化,一旦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它们就会难以承受……因此,动物类摄影作品在传递生灵野趣的同时,也会让我们感慨“是对手成就了强大的自己”。

《易经》有言:“危者,安其位者也。”意思是说,危险是自以为安全造成的。那些野生状态的沙漠猫、荒漠猫,会根据生活环境,利用不同介质掩埋自己的排泄物,目的就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行踪,避免遇到靠嗅觉追踪捕食的天敌,即使成了宠物猫,这种隐藏行迹的本能和习惯依然存在。看似萌萌哒的大熊猫,据专家介绍:“它的牙齿结构和消化道结构依然与其他熊科动物没有太大差异,这也就意味着,大熊猫依然可以吃肉,只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中,能捕猎到的动物较少而已。”

其实,不仅是生活在野外的动物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那些有着卓越智慧和远见的人同样懂得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因此,以自然生态为题材的摄影人,在创作过程中都会以尊重自然法则为前提,从不建议人为干预自然界的生存关系,包括人工投喂等,除非有科研、教学、保护等方面的需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