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以弦播诗传曲音 两位“阿甫”跨时空对话 牵出的一段音乐往事 《北京法源寺》:大写一个人 今天,我们为何还要以600岁的昆曲去演绎1200年前的唐诗? 青春,在炮弹壳、小提琴和降落伞间成长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4-09-22
话剧《同学少年》连接“人”“家”“国”

青春,在炮弹壳、小提琴和降落伞间成长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 胡宇锦

话剧《同学少年》日前首演于中国大戏院。上海比乐中学几个中学生毅然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真实往事,跃上了舞台。

由上戏和黄浦文旅出品的话剧《同学少年》取材于纪实文学作品《炮弹壳、小提琴和降落伞》,演绎了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比乐中学几个中学生放弃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毅然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真事。此事在当年轰动了上海滩。从表面看,这几个中学生此举有较多属于年轻人的冲动性质;但从深层和广处看,则有更多属于新中国的时代特征和属于上海人的家国情怀。无论是纪实文学还是这部话剧,观众都能看到——能歌善舞的来云夏、来云秋姐妹,学习尖子方晨新,音乐天才肖鲁青等从中学生成了“上海兵”后,在残酷的朝鲜战场上也曾不适、也曾害怕、也曾思归,但他们克服了、坚持了、胜利了。他们的决心和信念自始至终没有任何退缩和丝毫动摇。他们的家长有的支持,有的反对,而反对的理由只是担心其心智尚未成熟、偷偷报名参军,害怕离家受苦并有生命危险等等。而家长们保卫新中国、打败野心狼的心愿则是坚定的、不可动摇的。可以确定的是,这一个上海人民踊跃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典型性事例,具有完全的真实性和强烈的独特性。

该剧主创抓住了事件的核心,聚成了全剧的主旨,在“人”“家”“国”三者的关联度上下足了功夫、做强了文章。更重要的是,该剧通过中共地下党员、比乐中学教师胡老师教导孩子们的话语——老一辈人打仗、流血和牺牲,是为了让后一辈人安心地学习、舒适地工作和幸福地生活。此番话不仅彰显了中国抗美援朝的正义性,更昭示了反战思想与和平理想,使历史感与当代性得以接通。有理由相信这一永恒的思想性将在所有抗美援朝题材的文艺创作中,赢得其应有的地位和影响。

话剧《同学少年》以晚年来云秋和晚年肖鲁青的对话为主线,前者回忆,后者补充,与当年往事展开了多次时空交替的呈现。这种戏剧结构并不特别,但很有效,其好处是把历史戏剧的间离感与现实主义的代入感来了个兼收并蓄、使其浑然一体。根据这一戏剧结构,主创呈现了“片段叙事+整体抒情”的创演风格。“片段叙事”立足真实,抓住细节——学校排练、家庭矛盾、战场行军、慰问演出、救治伤员……随着两位老人的回忆次第呈现,串联起来,在断续和连贯中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心路历程。在“片段叙事”上,主创是节制的、收敛的,毕竟这里不是一线战场,符合中学生、文艺兵的身份和经历;同时,主创又通过战士“小山东”被空袭瞬间牺牲、方晨新对敌人不敢开枪、来云秋当护士救护伤员等情节,简洁而又深沉地突显出战争的残酷性和生命的脆弱感,从反向和侧向增强了对同学少年决心和勇气的表达,证明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豪情绝非一时冲动所致。在“整体抒情”上,主创则是宽松的、开放的,在众学生歌舞排练、肖鲁青拉琴为排长送行、众人吟咏辛弃疾《破阵子》中,营造了或昂扬、或伤感、或豪放的诗意。尤其是来氏姐妹用美军降落伞制成的蓝裙子,既是贯穿全剧的悬念,又是戏剧情节的高潮,更是整个作品的“诗眼”。从炮弹壳到小提琴再到降落伞,从老年来云秋的振臂一挥到群舞的烘托再到屏幕的渲染,所有人的青春都在跃动、在闪耀、在成长。在青春气息和深沉背景的交汇中,主创不失时机地加入了地域特征和诙谐色彩,使全剧色彩多样化。比如几家人的餐桌上有可口的上海菜,父母们的普通话有明显的上海腔,甚至方伯伯的言行带有不易觉察的“妻管严”气息,令人会心而又莞尔。若是在母亲为儿女们寄送的包裹里点明家乡产品的话,就更好了。

在人物塑造上,该剧的可赞处甚多。来氏姐妹、方晨新、肖鲁青等个性鲜明,但共同点是天性纯朴、朝气蓬勃,是新中国一代青年的爱国精神、青春气息的典型代表,风华正茂的底蕴是深沉而活跃的年代感。主创小心翼翼地安排这批人物,既表现出他们的少年壮志、热血激情,又展示了他们的年轻幼稚、敏感纤细,在理想的憧憬和现实的考验中交替地呈现他们的优缺点,诸如来云夏的热情与冷静,来云秋的能干与任性,方晨新的凝重与胆怯、肖鲁青的才华与傲慢……除了描写他们在战场中的表现,主创还通过两地——上海城市和朝鲜战场在生活上的巨大反差,展示他们的思想情感。诸如一边想象上海美食一边啃冻土豆,月经初潮的身心不适和互相慰藉、彼此勉励……观众可以感受他们在报效祖国、保卫家园的一致思想和行动中,还有着不同的处境、各自的心境,从而伴随着他们和而不同的感情和感悟,注视着他们在战争洗礼、严酷环境、生命危险、彼此帮助中不断地得到确认和坚持;欣喜着他们之间的误会得以消解、友谊不断加深。随着与家庭、亲人关系的逐渐铺开,几位家长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尤其是三个母亲从相识、相交到相知的过程,有动机、有碰撞、有融洽,最终把对自家儿女的关爱和对国家的忠诚糅合在一起。

至于该剧不足处,似乎恰在得意之笔内。前文所叙的时空交替手法因切换过频且处理较为随意,不免令人有些许碎片感。还有,来云秋因患阿尔茨海默病,将肖鲁青错认作已故的丈夫方晨新。这一设置有意味,但突兀,需铺垫。比如戏的开场可直接交代肖鲁青看望来云秋的场景,当被错认之时,肖鲁青出于善意和感情而未挑明。如此一来,在两人的对话中出现某些空白和卡壳现象就能更增戏剧性,也就更有信服力了。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