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用上海厨艺烹饪欧洲食材 “徐棻书屋”在上戏落成 上图东馆上演“穿越大片”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4-09-24

上图东馆上演“穿越大片”

庆祝开馆两周年展有看点

百年前的上海剃头店

《点石斋画报》里的配图新闻《公家书房》

“未来之未来”展一角

“未来之未来”展一角

以近代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上海”作为贯穿全程的线索,用影像和文献资料讲述近代上海的历史记忆。描绘未来的文字与映照现实的影像,共同展现上世纪的人对于科技与人类生活的思考,上图东馆在开馆2周年之际,以AI、数字技术赋能近代文献,“未来之未来——上海城市摄影数字修复展”日前对公众开放。

100年前的畅想

展览包含了“新都畅想”“交通揽胜”“万国博览”“海上消闲”“市井生活”5个展区及数字修复技术展示区。

中国公众最早看到的图书馆形象是刊登在《点石斋画报》第336号(1893年5月21日)的配图新闻《公家书房》上,该新闻介绍了英国瑞兰兹图书馆(今属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的建成经历。彼时,中国尚未诞生现代公共图书馆概念,新闻不知如何介绍“图书馆”,故而想象中的配图出现了古色古香的屏风,上海图书馆藏的《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先人对图书馆的遥想。如今,上海图书馆东馆作为中国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拥有座位近6000个以及22个主题阅读服务空间,研讨室、自修房、静音舱散布在各楼层,服务全年龄段的读者,同时又兼备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身在上图东馆之中,在这座知识“巨无霸”的肚中看到《点石斋画报》“公家书房”的憧憬,不得不感慨被时空拉开的距离感。

100年前的人创作的科幻作品中,已经多见对科技发展与未来世界的丰富想象,他们以“梦游”“神游”等形式,幻想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的社会远景。这些科幻小说对未来世界的描绘,集中于中西交汇处的上海。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新石头记》都对上海进行了描绘,陆士谔的《绘图新中国》、毕倚虹的《未来之上海》等作品更是以上海为中心,展开未来城市的细节刻画。

来自过去的预言

在“市井生活”展区,它以“生活”为落脚点,展现霓虹灯背后,劳动人民平凡而真实的市井生活。在中西交流的背景下,近代上海市民的生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居住空间到生活方式,从衣着打扮到日常用品,观众在本展区能够感受到近代上海在文化碰撞下的生活变迁。在小说家对未来的探索中,改善民生最为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电车采买提供送菜上门服务,透视镜帮助渔民测水捕鱼,香烟盒大小的微型电话机可随身接听。他们笔下种种便捷的生活方式,仿佛是对今日的预言。

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数媒展项中,以《点石斋画报》为蓝本,以近代文人预言未来上海为主题,以复古未来主义为风格,以“飞行畅想”为名,利用AIGC与人工修改重绘过去画报,记载幻想的未来。

另一件作品以《绘图新中国》中预言的地下电车为灵感,制成一张虚构的“上海隧行图”。观众可以跟随小说主人公的行走路线,通过图像交互漫游“未来上海”。

画出未来图书馆

为庆祝上图东馆开放2周年,美术文献馆结合这个展览将于9月28日推出“未来之未来图书馆——用画笔为东馆庆生”东馆周年特别活动。诚邀大小读者前来展厅领略珍贵的馆藏历史照片与前人的科幻想象,观赏既存在于100年前的先人脑海中的未来图景,又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未来图书馆。活动结束后,各位小读者的作品会经专业老师评选,并于美术文献馆中展出。

此外,学者和小说作家举办讲座,围绕主题探讨人类对技术的想象。9月29日下午2时,在上图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作家、翻译、策展人及未来学家陈楸帆、上图研究馆员黄薇与读者一起阅读近代科幻里的上海想象,结合本次展览中运用AIGC创作的数媒艺术作品,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与未来的关系,并围绕上海的城市变迁,展开面向“城市印象”与未来探索的交流分享。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