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卷首语
第T1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2024-09-30

卷首语

市民游客登上双子山山顶观景平台眺望世博文化公园全景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潘高峰

新中国75周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上,上海一定是最绚丽的拼图之一。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光荣之城,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之城,是离世界最近的开放之城,是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梦想之城,更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人民之城。

去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这座他寄予深情厚望的城市,提出一系列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从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回望75载峥嵘岁月,上海一路行来,不断承担国家战略,持续接受时代考验。为什么这座城市始终知难而进,攻坚克难?答案藏在历史深处,也刻在万众心头。

这里,曾书写开天辟地的宏伟构想,也有着烟火日常的人民情怀。人们常说,百年中国看上海,看的是什么?不仅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沧海桑田的变化、举世瞩目的成就,更是与生俱来的荣光、不辱门楣的使命、须臾未忘的初心。

无数个晨昏交接,千万个凝眸时刻,上海走过的每一步,镌刻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奋力向前的身姿。

75年日新月异,最打动人的,还是那些市民日常生活实实在在的改变。譬如民心工程,聚焦“老小旧远”、急难愁盼,给群众带去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譬如城市治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细致如绣花、坚韧如磐石,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共享高品质生活……

这一切,人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明天是国庆日,本报推出国庆特刊,透过十多位普通市民的视角和记忆,讲述市民与城市、人民与家国共成长的生动故事。有从蜗居搬进新房的“拆落地”动迁居民,有见证数十年社区变迁的居委干部,有回到祖辈田野耕耘的乡创青年,有从百姓餐桌见证生活变化的资深大厨,有坐着地铁走遍城市每个角落的地铁粉丝,有多年拍摄浦东变化的摄影爱好者,有跑过22次上马、用脚步感受城市发展的古稀老人……

他们的故事,就像多棱镜,最终交汇出的,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是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他们的故事,只是开始,未完待续,就像生生不息的上海,欣欣向荣的中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