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昳
小学四年级数学有一道这样的题目:5个空瓶盖可以换1瓶可乐,小明喝了187瓶可乐,其中有一些是用喝完后的空瓶换的,那么至少要买多少瓶可乐?这是一道陷阱题。女儿对于这题陷入了迷思,她没有收集空瓶盖再去换可乐的体验,通常都是网上下单,快递送上门那么简单。陪她解题的过程中,我想起了自己童年喝可乐的经历。
陈冲的哥哥陈川写“可能我枯寂的现实太平淡了,生活中的small magic就变得很有吸引力。恍如萤火虫在昏蒙中闪烁。”可乐之于我也是这样的小小魔术。初次喝可乐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刚上幼儿园,老师教的儿歌我怎么也背不下来,其实就是很简单的“唐僧骑马咚啦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父母不在身边,我从来不是一个宠儿,爷爷奶奶的辅导方式简单粗暴,背不出来骂两句,背得出来立刻奖励我喝一小杯可乐。那是一瓶1升左右的塑料瓶可乐,放在我的身高够不到的五斗橱上,这样一瓶可乐通常分许许多多次喝完。除了刚打开那次有气泡以外,后面的许多次都只是糖水而已。就是这样没有气泡的棕色糖水指引着我,一边流着泪,一边嗦着咸咸的鼻涕,一边幻想着可乐甜甜的味道,最终把儿歌一句句背了下来。可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早教神器。
后来长大一些了,知道可乐是一种碳酸饮料,放久了就没味道。有一次家庭聚餐,请客的亲戚给每人倒了满满一杯可乐,我想先动筷要被骂没规矩,先喝可乐总不过分吧,眼睁睁地看着气泡都溜走了,还有什么好喝的?于是我偷偷抿了一口可乐,被我爸发现了,一顿臭骂。我爸说,你怎么这么沉不住气?
为可乐挨的骂不止一顿。我爸这人典型的“知行不合一”,他在家非常勤俭节约,继承了我奶奶的一升可乐分许许多多次喝的德行。可是在外人面前,他偏要摆谱。有一次轮到我家请客吃饭,点饮料酒水的时候,表妹提出要喝一听罐装的可乐,我觉得太不实惠了,当即阻止她。我说:“一人喝一听罐装的可乐多不划算?不如我给你拿一升的塑料瓶可乐,大家一起喝。”我爸听了勃然大怒,又是对我一顿臭骂,我爸说,你怎么这么小家巴气?当时我好委屈啊,做人不就是应该追求性价比么?
如今我也为人母了,成了“克扣”小孩喝可乐机会的家长,我们家规定一周只能喝一次可乐,怕小孩可乐喝多了糖分摄入过多。因此女儿和童年时的我一样,对于可乐充满了期盼,可乐就和跳跳糖,巧克力这些一样,成了她的小小魔术。
另外,勤俭节约的我努力让自己成为“知行合一”的家长。前段时间我们去了日本的一座美术馆,有个亚洲艺术展挺有意思,成人要收费,对于小学生是免费的。我和丈夫商量了一下,鼓励女儿自己去逛展厅,我俩在附近的商店转转。生怕她一个人看展迷路,于是留了一部手机给她。过了半小时左右,女儿看完展出来,她举起手机兴奋地和我说,把每一幅作品都拍下来了(展厅规定可以拍摄只要不开闪光灯),有些别致的雕塑作品她还拍了视频,配上自己的解说。她说,这样你们也可以欣赏这些作品了。我细细端详手机里的每一张照片,内心充满感动——没有花钱却看到了女儿为我量身定制的一场展览。
我依然是追求性价比的那个我,并且让女儿成为了和我一样的人。我觉得,这没啥好遮遮掩掩,也不必像我爸当年那样感到羞愧。此处值得犒赏彼此一瓶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