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推着孩子在秋千上玩耍,老人走累了在躺椅上休息……只要天气晴朗,附近的家长几乎每天都会带孩子来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玩一会儿。昨天,“我们的人民城市”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位于徐汇区环城生态公园带上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
环上公园
让绿意触手可及
这片占地6万平方米的绿地,被划分为树篱学堂、木作学堂、森虫秘境、活力乐园等多个主题区域。孩子在这里可以尽情玩耍、释放天性,在欢乐中亲近自然、认识自然。
“公园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公园项目设计师贺文雨介绍道。在公园的核心区,一个3公顷的“儿童友好”示范样板——森虫秘境已经建成。这里以本土昆虫为仿生形态,设计了“蚕宝宝”乐园、“竹节虫”秋千、“千足虫”座椅、“蚕蛹”滑梯等9处无动力儿童游乐设施。这些富有创意的虫子设计,全都来自华泾镇的孩子们。
早在2022年公园改造前,镇政府就提出:公园的建设应该更多地听取孩子们的意见。于是,他们邀请了辖区8所中小学的40名“小委员”参与“童言无忌”议事会,集纳孩子们的声音。
徐汇中学六年级的学生张秩祯,两年前和小伙伴一起,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搜集了近100份意见。他们的“提案”包括想要在公园里建滑滑梯、沙滩区域,以及昆虫研学基地等。从最初的设想到绘制地图,再到汇总清单和撰写提交提案,每位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
协商会结束后不久,公园便开始了施工。怀着对公园“蝶变”的憧憬,“小委员”每次路过施工现场,都会忍不住向内张望。18个月后,围栏拆除,在华泾公园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终于向市民开放。
“先是惊讶,然后又很感动!”张秩祯激动地说。看到自己和小伙伴们的愿望一一实现,他故地重游时难掩内心的自豪。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建设,不仅打开了原本略显封闭的外环绿带,更让生态和绿意变得触手可及。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绿色场所,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贯彻落实。
《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提出了构建“一江一河一带”蓝绿生态网络的目标,其中“一带”指的就是环城生态公园带。像西岸自然艺术公园这样的“环上公园”,上海在“十四五”期间计划要建设五十座,总面积达1732公顷。建成后,这些公园将形成以生态森林为底、活力设施为点、贯穿绿道为线的“环上公园群”,为市民打造“自然、生态、野趣、静谧”的生态环境空间,满足人民对“家门口的公园”的向往。
滨水空间
补足配套服务短板
与环上公园相呼应的是上海“一江一河”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为这座城市的水岸空间带来了全新的生态与人文气息。
自“一江一河”贯通以来,两岸滨水空间陆续建成100余座各具特色的驿站。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背后,是“还江于民”的进一步优化,方寸之间彰显人民城市理念。
与黄浦江不同,苏州河两岸居民区密布,缺少预留的纵深腹地,建驿站要花更多心思。位于苏州河昌化路桥畔的半马苏河驿站·1690党群服务中心是“网红”驿站之一。驿站在建设之初,就聚焦于中远两湾城——这个特大型社区5万居民的日常功能需求。驿站的改造建设过程中,普陀区通过代表座谈会、拜访式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汇总各方意见,最终形成了1690驿站的改造提升蓝图,补足了该区域滨水空间配套服务的短板。
“在200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可以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价廉物美的‘两湾食堂’、便捷可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藏书丰富的苏州河书房、理发室、照相馆,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窗口等多方面服务。”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介绍。
因地制宜完善步行空间,提升景观系统,是为了更好地衔接河岸风景与城市生活。居民邱浩庆在中远两湾城住了近20年。不知不觉中,苏州河跟随着上海的城市风貌一起蜕变,变清了也变静了。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苏州河普陀段的贯通,许多曾经把房子长期出租的老邻居也陆续搬回来了。“眼见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好,小区推窗见景,居民的自住率特别高。”
目前,上海“一江一河”滨水驿站已达108座。接下来,上海将对滨水驿站实施分类改造,完善软硬件设施,特别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提升服务品质。扩大应急保障、便民服务、储物柜、洗漱热水的覆盖,增加轻餐饮供应点和24小时厕所数量,延长部分驿站开放时间,丰富特色活动形式及数量,构建起与世界级滨水区定位相符、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滨水示范公共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