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4日 星期六
科学“气息”涌动 “小脑袋”里藏着大梦想 她的“逆袭人生” 科学少年与“最强大脑”激荡思想 学习“她”榜样 激活“她”潜力
第3版: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2024-10-27
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女性科学家们呼吁——

学习“她”榜样 激活“她”潜力

与会者在“她”论坛上交流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50%的全球智力来源属于女性,但历史上,女性大脑受到‘压制’,男性大脑受到鼓励。尽管近年来,多项举措鼓励女性参与STEM领域的研究,不过性别差距仍存在。”在昨天下午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来自各国的顶尖女性科学家们呼吁,仍需要结构改革来帮助女性科研人员进一步缩小性别鸿沟;并纷纷用自身经历鼓励青年女性:不断用知识填充自己,“别让旁人夺走你的梦想!”

建立公平选拔机制

英国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名誉课题组负责人丹妮拉·罗兹教授不断探寻真我,最终找到了愿奋斗终身的事业。在她看来,年轻科学家找到合适的导师并规划职业生涯至关重要,而她也正因为导师亚伦·克鲁格,走上了结构生物学的科研之路。

罗兹认为,要让女性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鼓励她们投身到这个事业中来之外,更重要的是推动建立一套透明选拔晋升流程。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已经诞生了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一位诺奖得主马克斯·佩鲁茨是罗兹最敬佩的“英雄”之一,“他不仅自身对科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更在实验室里创造了一种开放的、让科学不断发展的文化。这种扁平化的思维和理念,真正让实验室的男性和女性科研人员都有公平的成长机会。”

如今罗兹继承了佩鲁茨的“衣钵”,在消弭科研领域的性别鸿沟领域不断努力,推动更多的女性进入各类选拔委员会。“只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在选拔机制中发声,才能让这些选拔委员会对历史偏见有觉察,确保工作场合的选拔晋升更透明公正。”罗兹欣喜地发现,在中国,女性研究者有着更公平的待遇,2000年时中国科研人员中女性占比达36%,到202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41%。

“愿不愿意”最为重要

在科学领域,女性是否处于机会的劣势?“过去确实是这样,但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就发生了变化。”在同日举行的“一代耀一代”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教育论坛上,2024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杰瑞米·内森斯教授提到,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时,只有20%的女学生和10%的女教师;20世纪80年代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时,没有一位领导是女性。但现在麻省理工的男女比例已达1:1,约翰霍普金斯也有了女性系主任和女院长。

“我建议学生在不同科研阶段问自己3个问题:‘愿不愿意’‘值不值得’和‘能不能’。但‘愿不愿意’永远是最重要的。”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丁显廷分享了一名新疆女学生的成长故事——从高中时朦胧的科学向往到博士,从讲普通话都困难到独立第一作者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女孩每次遇到困难时丁老师总会问她的意愿,而每一次“我愿意”驱动的努力都带来了成长。

论坛上,《科技女生赋能倡议》发布,旨在激发中学阶段女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为中国科学创新培养更多优秀后备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在宣读倡议书时表示,培养女性科学家不仅是对公平的追求,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报记者 马丹 易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