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本市将建150个社区微型消防站 上海交大崇明校区项目启动 申城阿姨“充电”劲头足 慎“罚”家长陪读 美兰西湖公园开园迎客 助失能老人回家 让学习充满乐趣
第8版:上海新闻 2024-10-28

慎“罚”家长陪读

曹刚

一名初中生,因课堂纪律问题,被老师多次批评并要求:请家长到校,在教室陪读一天。学校的本意是让家长更直接参与课堂教育,观察孩子表现,体会教师苦衷。此外,家长坐进教室,对学生也有一定约束力,让他们更守规矩。如此陪读,或可治标,恐难治本。

一方面,转移矛盾,不利于家校沟通。把孩子的纪律问题转移到父母身上,隐含“家长要为孩子所有行为买单”的逻辑。教育本是学校与家庭的共同责任,简单“转移”可能会让家校之间产生新矛盾,结果事与愿违,更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请假一天,既影响工作,又影响心情,也容易导致家校更难沟通。

另一方面,头痛医头,不利于解决问题。请家长陪读,或许能让孩子立刻安静下来,但通常只是表象。要么家长一走,故态复萌;要么孩子对家长监督产生依赖,削弱了自我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不针对学生心理、情感和行为习惯,深入分析并干预,就无法真正培养自律能力,只是“头痛医头”。

无奈之举背后,也反映了学校管理的无力感。教师面对所谓“问题学生”,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只好寻求外部力量,即家长的帮助。将部分责任“外包”,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反而激化家校矛盾。

如此陪读,还折射出当前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比如,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学生课堂表现不佳,可能源自家庭问题、学习压力或人际关系等困扰。仅靠外部惩罚或家长陪读来施压,忽略了深层次原因。又如,教学呈现方式不够丰富。在相对陈旧、枯燥的课堂上,学生往往缺乏足够动力和参与感,容易走神。

教育子女,家长责无旁贷,应当与学校密切沟通,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双方共同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携手制定教育计划,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某些看似立竿见影实则浮于表面的管理手段,慎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