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幼儿园有托班 社区有“宝宝屋”
第5版:焦点 2024-10-30

幼儿园有托班 社区有“宝宝屋”

破解“生娃容易带娃难”难题,上海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

老港幼儿园通过拓展室外空间,开展“时时玩”“样样趣”课程优化,让孩子们体验更多乐趣 叶永青 摄

本报记者王蔚 马丹

10月28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多项举措,包括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文件特别提出要“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

在上海,为解决广大百姓焦虑的“带娃难”问题,上海的“幼有善育”再提质、再提速。记者获悉,今年上海新增134所高质量建设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

家门口建优质幼儿园

婴幼儿无人照料,是很多年轻人不敢生育、不愿多生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挂在嘴边的“不想生娃”,往往都与“没人带娃”的潜台词相关联。针对生育意愿下降的现实情况,近年来从全国到地方的各级“两会”上,每年都有代表和委员提出要将普惠性入托、入园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家门口就有高质量的普惠性公办幼儿园。”这在浦东新区已经是切切实实的惠民成果。

2022年7月,徐花被派到老港幼儿园担任园长。这是一所建造于30年前的公办二级园。上任伊始,徐花就在想如何尽快让老师更有专业成长的动力?如何尽快改造老旧的园舍,让幼儿有更充分的活动空间?恰好,2023年浦东全面启动高质量幼儿园建设项目,老港幼儿园迎来了发展良机。靖海之星教育集团迅速整合集团的优质资源,为老港幼儿园制定出高质量提升的“一园一方案”,并选派两所一级园——绿苑幼儿园和三墩幼儿园作为其结对园,给予全方位支持。集团质量管理、保教实践、后勤保健等各条线的带教团队一次次地走进老港幼儿园,这里的老师也有了更多走出去学习考察的机会。“原来,幼儿园还可以这么做啊!”老港的老师们见识了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场景,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专业成长热情。

旧园舍地方小、设施老,徐花就带着老师们“螺蛳壳里做道场”。变废为宝、旧物利用:改造班级储藏室和仓库,为幼儿日常保育和活动拓展空间;变小为大、破墙贯通:改变教学楼房间多、空间小的布局;变空为满、打造特色:在空旷的教学楼天井里设置火箭塔、添置材料柜、增加互动器、补充材料量,满足孩子探索发现的多元需要。在户外环境建设上,挖掘“融合”空间,打造“沙水世界”;激活“闲置”空间,将阳光房变成光合种植场地;改造“触地”空间,塑胶地面、鹅卵石路、青石板路、草地、泥地等,更好地满足了幼儿的感官体验。“路路通”“处处景”“时时玩”“样样趣”,空间改造和课程优化,为幼儿拓展了更多学习的可能,让他们感受到了更多成长的乐趣。

在齐心协力奔向高质量的过程中,教师团队专业能力大幅提升,高级职称教师从1名增加到6名,中级职称从8名增加到12名。由内而外焕然一新的幼儿园,赢得了家长的口碑。

阳光房里,中班幼儿笑着为心爱的植物浇水;草坪一角,三个幼儿正合作搭建他们的“烘焙坊”。操场上,骑着扭扭车、三轮自行车的幼儿沿着各色塑胶跑道有序骑行;挑高的中庭,火箭塔、宇航服让航天梦“触手可及”……看到园里的新景象,老港幼儿园的家长们开心地笑了。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浦东33所公办二级园的软硬件和办园品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目前,浦东已完成了对14所硬件不达标幼儿园的园舍改造,剩余12所幼儿园也将在2025年完成改造。同时,浦东正着手对部分自主建设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幼儿园做拆并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全区所有幼儿园力争在2025年底实现100%高质量建设。

“宝宝屋”里“抱抱我”

0—3岁的幼儿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孩子的看护问题历来是家庭的“育儿之困”,尤其是2岁之前无法入托、3岁之前不能入园,给双职工家庭带来了难题。

“我能生,也想生,但没人帮我带娃呀。”面对青年人这样的感叹,政府的举措无疑是十分暖心的。

为了满足人们对优质学前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连续实施了两轮“学龄前儿童善育”民心工程,每轮为期3年。这项工程旨在提升本市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保育质量,涵盖了增加学前和托育服务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建设托幼从业人员队伍、推进科学育儿指导等多个方面。

上海已经实施两轮的民心工程分别将“新增普惠性托育点”和“新增公办幼儿园托班和社区托育托额”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逐步缓解了年轻爸妈“托育压力”。

“一直以来,上海都坚持在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我们要求全市新建和改扩建的幼儿园原则上都开设托班,并同步在现有幼儿园中积极挖掘和开设托班,鼓励民办幼儿园开设普惠性托班。市、区还合力推动落实配套的托幼一体幼儿园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将托班纳入幼儿园建设规划,在确保小班幼儿入园的基础上,做到托班‘能开尽开、应开尽开’。”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说,第二轮民心工程中,上海的普惠性托育点街镇覆盖率已经几乎做到了全市街镇100%覆盖。2024年实事项目将新增不少于5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和8000个社区托育托额,而第二轮民心工程两年内新增的托位总数,就已经是第一轮民心工程3年新增托位总数的5倍,切切实实地满足了家长们的托育服务需求。

不仅如此,针对家长们对公办幼儿园托班和家门口临时托育服务的需求,这几年上海一直在精准布点和新增托位。“在家长需求多的公办幼儿园增设托班,在小月龄幼儿集中的社区增加嵌入式‘宝宝屋’托位。”杨振峰说,“宝宝屋”是上海托幼工作的一个重要创新。2022年,市教委等10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启动“嵌入式”社区托育——“宝宝屋”试点,“宝宝屋”是沪语“抱抱我”的谐音。“宝宝屋”建设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柔性嵌入。目前,全市开设了260多个“宝宝屋”,基本实现了街镇全覆盖,提供约3.3万个临时托、计时托托额,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幼儿带养人在育儿间歇得到了“喘息”。“宝宝屋”除了提供临时托育服务,还是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的阵地。各街镇结合辖区内家长的需求,定期开展适合不同月龄段的科学育儿指导,比如,科学喂养、动作发育、幼儿心理等等。去年,市教委还联合公安部门专门印发了“宝宝屋”的安防管理细则,“宝宝屋”护栏间距应该多大、隔断应该多高、保安人员配备什么工具等都有了明确的标准。

打开怕生娃“心结”

“生娃容易养娃难。第一个‘难’就是优质托儿所、幼儿园难找。”这是一些育龄夫妇“不敢生娃”的心结所在。就算孩子呱呱坠地了,他们的烦恼又接踵而来——要上幼儿园了,分离焦虑怎么缓解?入园后怎么“交朋友”?沪上小学实行“零起点”,在幼儿园里到底还要不要“抢跑”学识字、学拼音、学算术?

0到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年轻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上海家庭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催生了诸多“新型”育儿焦虑——从以前担心孩子“吃饱穿暖”,到现在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全方位发展。

杨振峰介绍,经过近两轮民心工程建设,上海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有幼儿园1573所,可提供学位近55万个,常住人口适龄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在园幼儿总数的80%,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幼儿占在园幼儿总数的93%,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举办公办幼儿园为主、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全市现有托育服务机构近1900个,提供托额超过10万个,其中普惠性机构和普惠性托额均占托育服务资源总量的70%,开设托班的幼儿园占幼儿园总量的近80%,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05,形成了以幼儿园托班为主体、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托育服务体系。此外,上海重视托育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注重考核托位供给绩效,托位利用率超过90%。

杨振峰透露,在第一轮民心工程启动时,全市的优质幼儿园也就是老百姓熟知的一级园、示范园,数量只占了幼儿园总量的30%。为此,市教委“以评促建”,鼓励和引导各区积极创建优质幼儿园。各区也列出3年内接受评估认定的园所清单,集中区内资源按计划指导幼儿园创等级、创优质。到2023年上半年,全市优质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从2020年的30%提高至2023年的76%,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在家门口接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但是,上海仍有近24%的幼儿园办园力量相对薄弱,或者新开办“没经验”。如何缩小地区间的质量差异?去年开始,上海启动了“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的工作,重点关注新建幼儿园、薄弱幼儿园的发展。一方面,在人口导入区、聚居区继续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逐渐改善薄弱园的办园条件,另一方面,推动集团化办园,促进区内优质资源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和优秀教师的柔性流动。

去年底,市教委组织了首届“梦想改造园”活动。有的让“小空间”发挥“大作用”,利用门厅、走廊、屋顶,打造孩子有丰富体验的活动区,有的则让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力,根据他们的奇思妙想改造他们专属的户外空间。原本普通老旧的普陀区长风二村幼儿园最近就大变样,原本的操场翻新了,更专门设置了一块沙池玩耍区域,让孩子有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目前,为推动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全市81.45%的园所改造了户外场地,正在积极打造幼儿童年“游戏场”。

幼儿园环境变得更美、更适宜孩子;游戏活动更有趣、更吸引孩子。这是上海孩子的幸福,也将令更多育龄夫妇们消除“带娃难”的心理负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