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化解邻里纠纷应以和为贵 甜嫩香脆,这些上海“优异”之选你尝过吗?
第3版:要闻 2024-11-01

化解邻里纠纷应以和为贵

孙云

安徽省桐城市,不仅诞生了著名的“桐城派”,还有一条著名的六尺巷。

10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这段邻里佳话,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蕴含着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处世哲学。以古鉴今,以文化人,再次习读六尺巷的由来,重温“张吴礼让”这段佳话,让人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也看到了六尺巷“和为贵”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发展传承。

邻里纠纷,往往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有时只是由鸡毛蒜皮引发的心理芥蒂,导致矛盾双方或者几方互不相让、针锋相对。例如,杨浦区法院10月29日发布的《2019—2023年涉相邻关系纠纷案件审判白皮书》显示,过去5年审结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共557件,平均每年100余件,放在100余万人的杨浦区常住人口总数中看,占比显然不高,主要涉及的也是楼道堆物影响出行、采光通风影响、上下楼漏水等生活琐事。

类似情况其实在许多小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是大部分居民的邻里关系比较和谐,互相之间能够体谅照顾,碰到矛盾容易协调解决,不至于上升到需要惊动左邻右舍、“三驾马车”,甚至闹到法院打官司的地步。

此外,正如这份《白皮书》所指出的,为什么这些起诉到法院的相邻纠纷主要发生在老旧小区,其中房龄最老的有65年?这是因为老旧小区设施落后,维修养护难度较高,有时还存在公共区域边界不明、公共设施老化等问题,居民碰到漏水等纠纷,修缮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比较高,影响了居民的调处意愿。

打官司从来都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何况这些邻里纠纷即使有了法庭裁决,当事人也不一定服气。在杨浦区法院过去5年判决审结的192起相邻关系纠纷案件中,有77件提起上诉,上诉率高达40.1%,显示出邻里间积怨颇深。此外,判决后的执行也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要实现社区和谐、邻里和睦,一方面需要大力倡导“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和为贵”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各部门做在前面,靶向化解社区矛盾。

近年来,城市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不少社区都在进行“美丽家园”“美丽街区”改造,一些老旧的不成套住宅也在通过原拆原建等方式,陆续进行成套化改造。居住环境的改善,可以显著减少这些因为房屋结构先天不足等客观原因导致的邻里嫌隙。

同时,相关部门也要不断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通过司法部门诉前调解、“三所联动”、巡回审判进社区等机制和做法,延伸审判职能,开展法治教育,多元调处,帮助市民更好地理解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增强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类似纠纷的发生。

上海很大,人口很多。如果每个小区都发生一件小摩擦,合在一起就是一桩大麻烦;如果小摩擦不及时解决,可能酿成大问题。相反,如果每个小区的居民都以和为贵,处处都有“六尺巷”,和谐稳定也就有了基本盘。今天,我们不妨好好重温“张吴礼让”的故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