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灵璧纹石·南岭深秋 刘海粟与人书俱老 古人观瀑  意蕴无穷
第15版:民间收藏 2024-11-09

古人观瀑 意蕴无穷

明代王谔的《观瀑图》

◆ 李笙清

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期,大诗人李白慕名来到中国十大名山之一的江西庐山,一路饱览名山胜迹旖旎风光。当他登上香炉峰,看到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气势时,忍不住诗情大发,写下《望庐山瀑布二首》五言、七言诗各一首,其中第二首曾入选小学教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七言绝句意象万千,脍炙人口,瀑布的旖旎风景、恢宏气势一览无余。

瀑布是从悬崖峭壁或河床纵断面堤坡处倾泻而下的水流,远观这一自然景观,犹如一幅悬挂在山崖间充满动感的白布。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漯水》中就有关于瀑布的描述:“漯水又南出山,瀑布飞梁,悬河注壑,漰湍十许丈……”千百年来,瀑布一直长流不断,飞珠溅玉,气势磅礴,为山野增添无穷活力,大大小小的瀑布至今都是游人的打卡胜地。

在古代,瀑布亦是许多文人雅士特别喜爱观赏的风景。古人登高、观瀑、望云、听松、眺远、探梅、枕石、漱泉、抚琴、听雨等等,皆是在游山玩水中陶冶性情的休闲方式,同时在这样充满浪漫氛围的环境中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正如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明代才子唐寅在一幅《观瀑图》上的自题诗“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亦是作者借观瀑来忘却俗务、净化心灵的一种思想表达。

古人观瀑,对环境没有太多讲究,有的席地而坐,有的拄杖而立,有的抚琴而望,让琴声与瀑布之声融为一体。有的临瀑建有观瀑亭,如黄山观瀑亭、莫干山观瀑亭、庐山谷帘泉观瀑亭等等,无不飞角翘檐,四面敞亮,配上石桌石凳及镌刻于亭柱上的书法秀雅、文蕴深厚的楹联,坐于亭中观瀑避免了日晒雨淋之苦,更显其乐无穷。

观赏之余,许多画家、诗人不吝笔墨,将自己的观瀑感受绘之翰墨丹青,融入诗词歌赋,表达希望与自然合一的文人情怀。“翠屏横截万里天,瀑水落深千丈玉。”唐代王季文的这两句诗,描述了瀑布恢宏不凡的气势。“山色自晴阴,泉声作风雨。但见隔溪人,不闻隔溪语。”清代诗人成鹫的这首《观瀑》描写了瀑布壮观的声音。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观赏宁波溪口雪窦山千丈岩瀑布时,以“拔地万重清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来形容瀑布的自然形态。清乾隆帝写过一首《雨中观瀑》:“悬溜石林表,天然大壑丛。落来不离即,接上祗空濛。声色归真静,襟怀泯异同。灵源定何处,左右白云中。”贵为皇帝,还在蒙蒙细雨中观赏瀑布,可见古人对瀑布之神往。

历代画家绘制观瀑题材的卷轴,喜欢借文人高士的观瀑,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如北宋范宽的《秋林飞瀑图》、南宋马远的《仙侣观瀑图》、元代孙君泽的《高士观眺图》,明代王谔的《观瀑图》、明代沈贞的《秋林观瀑图》、清代高其佩的指画《庐山瀑布图》等,都是隐者、高士观瀑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古代画家行走在大自然中,身临其境而写生,创作出一幅幅写实的山水画,其中瀑布是画幅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或飞珠溅玉,云蒸气腾;或水波倒悬,宛若白练;或势若奔马,大气磅礴……有的画家挥毫泼墨,抹染皴擦,描绘出美丽的瀑布奇观,意犹未尽,特意在画面留白处添上一首题画诗,更是令画面增色不少。

活跃在宋末元初的山水画家玉涧画完《庐山图》,忽然想到晋代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与陶渊明、陆修静交往而流传后世的“虎溪三笑”的故事,欣然在画面右上方写下一首七言题画诗:“过溪一笑意何疏,千载风流入画图。回首社贤无觅处,炉峰香冷水云孤。”画家借香炉峰瀑布长流不断,表达了对庐山前贤的钦敬和忆念,可谓触景生情。黄山白龙潭瀑布雄奇瑰丽,一位老人拄杖而立遥望瀑布的场景,被清代擅长画黄山胜景的梅清绘于《黄山图册》之中,作者还用一首题画诗对瀑布环境及观瀑季节、心态等进行了解读:“苍松翠壁瀑声奇,六月来游暑不知。仙子真踪无处觅,白龙潭上立多时。”

清代画家顾殷的一幅《观瀑图》,描绘的是两位老人隔着溪涧仰首观瀑的情景,古木苍翠,峭壁悬崖,一道瀑布如一匹白练,从峰峦间流下悬崖。画家在画面左上方的空白处题诗一首:“一雨垂垂两日连,坐令五月意萧然。置身如在重岩底,耳听松风眼看泉。”五月初夏连日降雨,导致瀑流汹涌,加上流泉的动态和松涛的声响,更添了观瀑的意趣。画家通过题画诗,着意渲染观瀑场景,示意与画境完美契合,拓展了观瀑者的审美视野,亦升华了画面意境。

古人不顾跋涉之艰,冒着寒暑之苦,临瀑而观,敞开心扉。“跋险惊心,到此浮云成梦幻;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销沉。”这是镌刻于泰山观瀑亭上的一副楹联,字里行间,可以管窥到观瀑者超然于瀑布之外的一种心灵寄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